張代琪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飲食加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分類研究
張代琪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基于檔案分類體系的價值,提出形成飲食加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分類體系是開展飲食加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通過對飲食加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用戶、飲食加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存情況以及分類原則等的分析,形成完整的檔案分類體系。
飲食加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分類;檔案用戶;分類原則
飲食加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非遺”)從“飲食”的角度承載著基本文化基因、社會意識與民俗民風,對于人類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國家和諧社會的建設、個人與族群的身份認同彌足珍貴。開展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分類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一個體系把原本散落在各地的相關信息收集后依照此體系進行整合,最終實現利用共享。開展具體類別非遺檔案分類研究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遺法》等法律法規的認可。但在實踐中缺乏充分的理論支撐,并沒有針對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的分類展開具體研究的前例,在現實對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展開保護的工作過程中也沒有專業的、可供參考的分類方案。
1.1 普查現存檔案情況
普查是全面獲取調查對象詳細信息的重要手段,工作者事先對所研究對象進行文獻研究,了解前人研究成果。開展田野調查秉承客觀的態度,提高所記錄檔案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暢通檔案信息來源路徑,與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地方飲食協會、檔案館、群眾藝術館、地方志辦公室等提前進行溝通,了解所保存的資料、現傳承的特點等信息。
1.2 普查飲食技藝類非遺檔案信息用戶組成
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檔案信息用戶目前主要集中于研究用戶類型,瀏覽型用戶本應是人數最多的一類群體,但是由于現有相關檔案信息組織活動開展不完善、成果類型不豐富,導致這部分人數極少。
社會上的各個群體均有可能成為瀏覽型用戶,他們的利用特點是在利用過程中要求成果的形式有聲有色,易于理解。研究型用戶類型有大致可以分為社會學、經濟學、檔案學等從相關學科角度開展研究的研究人員、飲食行業管理人員、非遺保護人員、相關飲食加工技藝從事人員。
以上這些人群中以從相關學科角度開展研究的研究人員為主,他們具有高學歷、豐富的信息檢索能力和使用經驗,對檔案信息組織成果的質量、多樣性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若想在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組織對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保護過程中有效解決其面臨“失存、失傳、失眾、失真、失信”的問題,就要增加檔案信息組織成果對于瀏覽型用戶的吸引力,使組織成果有聲有色,便于通過新媒體進行宣傳與利用,借此來夯實群眾基礎。
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分類體系的構建在實踐中可以幫助并指導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的保護,促進建檔等后續工作的科學性,從而使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因此在構建的過程中要確保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的生產性、傳承性、活態性等屬性特點。
2.1 二、三級類目信息分類標準
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檔案作為其加工活動的原始記錄,在進行檔案分類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傳統加工技藝的本真性。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的發展首要是為了滿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物質需求,維護其實用性為進行分類活動的基礎原則。在二級類目劃分的過程中以加工技藝類別為分類依據的分類方法維護了傳統技藝各項功能的完整性。在三級類目劃分的過程中運用主題分類的方法對檔案進行揭示、區分與組織。在建立類目體系的過程中遵循知識原則與邏輯原則,形成飲食加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等級列舉式分類方案。形成的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分類的二級和三級類目(每一個二級分類類目后的三級分類類目均相同,由于篇幅有限僅以烤制技術為例。)盡可能的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能夠容納各個歷史時期、各項社會活動所形成的各類檔案,力求保持基本類目的穩定性,又給今后的檔案種類的增多和內容的變化留有余地。若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對分類法進行補充或擴充,多采用擴充類目的方法。

2.2 四級類目信息分類標準
飲食技藝類非遺最大的特點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有具體的生產內容,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符合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由此在分類過程中應注意對滿足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等方面的記錄,分類過程中應遵循生產性保護原則;從表現形式上說,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的“非物質”性表現為在成品形成之前,它通常只是作為一種存在于傳承者的頭腦中的技藝,并且這種技藝多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在分類中要將以“傳承人為中心”的思想融入進去;分類體系結構與內容兩個方面要遵循系統性原則,為了保證形成的分類體系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要從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的全局出發,增強類目體系的包容性;為今后的科學管理與合理利用創造條件。從便于管理與利用的角度出發,檔案分類層次和類目設計應比較靈活,充分尊重保護對象的特點,將適用性分類原則蘊藏其中。促進在代表性傳承人作為傳承主體的基礎上,實現政府、文化機構、專家學者、公眾四者的共同參與為輔的氛圍的形成,在確保文化遺產相關記憶安全前提下,科學而有效地利用好這些珍貴檔案并使之為當代的宣傳做出貢獻。
將信息技術融入飲食加工技藝類非遺分類方案,快速適應以社會軟件的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新一代互聯網模式的Web2.0時代,促進Web2.0時代檔案用戶對非遺的數據信息內容進行傳播、交流與共享,爆發式地催生網絡的參與性,促進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為即將到來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聚合服務為價值觀的Web3.0時代夯實資源基礎。
TS93
A
1672-5832(2017)08-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