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毓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
神在民間
——剪紙
朱 毓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
剪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中國從未中斷過,它一直用它獨特的藝術形式與藝術美向我們傳達自古以來的社會風尚與習俗,同時也與工藝美術中的彩陶、畫像磚有著一定的聯系。其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剪紙;彩陶;畫像磚;社會風俗;民俗文化
剪紙藝術是一種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一體,深深根植于民族土壤之中,廣泛表現在民間信仰和生活習俗之中,鮮明地反映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的民俗文化,它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剪紙又名刻紙、窗花或剪花,區別在于創作時所用工具,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但統稱為“剪紙”。剪紙從色彩上分,有單色剪紙和套色剪紙。剪紙的載體為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等等片狀材料。剪紙是中國最常見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成本低廉、適應面廣、形象生動等優點而廣受歡迎。中國的剪紙最早起源于漢,于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真正繁盛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剪紙多出自農村婦女之手,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時制作,既可以作實物用,又可以起裝飾作用。剪紙在進入城市之后,因剪紙需求的增加,藝人也不只有婦女,出現了剪紙藝人,風格也轉向精巧,藝人們為了節省時間和工力,由此改為刻刀雕刻為主。
據考證,從商朝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制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去世,漢武帝思念不已,于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那位妃子的影像為其招魂,這應該是最早的剪紙。到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
唐代,剪紙已處于大發展時期,當時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唐代詩人杜甫有詩云:“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李商隱也作有詩:“剪紙贈相親,銀釵綴鳳真,雙雙御綏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愿君千萬歲,無處不逢春。”在宋代,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其他工藝美術應運而生,也出現了專業的剪紙藝術家。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在清代,因滿族人也有剪紙的習俗,從而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做洞房的坤寧宮,墻壁按滿族習俗裱紙。
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中有明確的記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后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彩色紙剪成各種動物、花草或者人物,貼在窗戶上作為裝飾品等。

從剪紙的紋飾寓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民間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傳承,它是我們探尋一個民族的民族淵源和原始文化的證明。在剪紙藝術中“蛙”的形象很常見,民間把它視作生活中最可靠的保護神,希望孩子在“蛙”的保護下茁壯成長,在孩子的枕頭,肚兜等上面繡上“蛙”。民間對“蛙”的崇拜信仰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也可以看到許多以“蛙”為題材的陶器。在遠古神話中也有以“蛙”為圖騰的民族,這都是來自母系氏族社會,表達對女性崇拜的產物。
畫像磚出自漢代,也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剪紙也對畫像磚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文化意義上的傳承,而兩者都反映著原始的本原文化特征。畫像磚主要是反映墓主的日常生活和羽化升仙的主題,繪有祥瑞,神仙等形象,而剪紙也有神仙等形象。剪紙還有“送葬剪紙”是用于老人葬禮的壽鞋、冥枕之上的剪紙花樣。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化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鷹踏兔暗喻男女情愛,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祈求生命的觀念為民間剪紙賦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紙的創作者對待富足與幸福,總是懷有著堅定樂觀的信念,綿延不斷的希望,剪紙正是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現。畫像磚也都與祭祀活動相關,都是墓葬用物。畫像磚作為一種社會風尚和習俗,題材和內容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剪紙一樣也有反映社會的樣式,這都為我們研究傳統文化提供了依據。剪紙藝術工人不斷的從畫像磚中汲取營養并運用剪紙藝術中,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
過去,剪紙藝術雖然受到藝術界和民俗界的重視,但僅僅停留在民間美術的紋飾和造型的角度,或者民俗事象的利用和信仰層面上,沒有真正成為一種文化的現象,人們更沒有看到它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沒有確定它在傳統文化正該處的地位。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民俗藝術,剪紙藝術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客觀的說,剪紙是一種物質文化現象。它不僅有造型形式的傳承,而且還有自身獨有的、特定的深層內涵。從藝術的角度看,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具有欣賞價值,還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剪紙這種藝術形態,是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民間美術之一,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物化現象,應歸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此,我們要研究和發揚剪紙藝術,從中發掘和宣揚其中蘊藏的豐富的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文化,讓人們了解剪紙藝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才能使人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1] 盧瓊 《智慧民間工藝》.新世界出版社
[2] 曲丹 《巧奪天工的剪紙》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3] 黃雅峰《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 北京世紀九九國際投資有限公司 《神在民間》 中國旅游出版社
朱毓(1993-),女,漢族,江西人,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2016級美術史專業,師從王銳導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
G12
A
1672-5832(2017)08-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