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梅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多媒體悄然走進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并以讓人目眩的速度迅速普及,它的“加盟”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強化了教育效果。它所擁有的信息的豐富性、表現的多樣化、交流的互動性、時空的無限性等特點,都為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深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資源的幾點嘗試。
一、呈現生動畫面,激發學習興趣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采用學生樂于、易于接受的方法進行教學,是喚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的前提。
多媒體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以形象、具體的畫面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常利用多媒體的聲像的生動與多彩直接吸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預備狀態,樂意參與學習。在教學《垃圾帶來的煩惱》一課時,我首先展示給學生一組反映社區美景的圖片。配著輕松優美的音樂,畫面緩緩移動,景物不斷變換。正當學生發出贊嘆之聲時,畫面中突然出現了一堆骯臟的垃圾,鏡頭鎖定—拉近—音樂隨之變成一種怪調。美景與垃圾、音樂與噪音的強烈對比,在引起學生視覺與聽覺上的震撼的同時,也引發了他們心靈深處的思索與質疑。
二、模擬德育情景,進行道德牽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選擇某些社會生活中真實的道德實例,模擬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牽引,讓他們在這些仿真的活動中,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做出自己的選擇,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變成一種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這已成為品德教學中教師首選的教育亮點。
在微機教師的幫助下,我經常設計動畫,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并要求學生談感想、作評論、開展聯想。學生觀察了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動畫后,感想豐富、記憶深刻,通過自我感悟,達到了自我教育。
利用動畫形式模擬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讓學生在虛擬的社會生活中開展道德實踐,既具有強烈的娛樂性,又有著相對的真實性,活動中所花的時間較少,可以說既簡單易行又寓教于樂。
三、采用音像感染,升華道德認識
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積累、內化的過程。在《家庭因我更美麗》的教學中,課堂將結束時,我播放了歌曲《我愛我家》,音樂所獨具的感染力將學生的情感體驗向縱深推進,使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并得以升華。許多學生眼含淚花,跟著樂曲一起高歌。
學生明白課文內容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后,需要使認識不斷內化、升華、鞏固,才能產生正確行為的內驅力,最后轉化為道德行為。
四、攝制事件特寫,促使知行統一
要達到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效果,關鍵是學生把客觀要求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實現知行的統一,這是教學的深化階段。在這個階段運用電教媒體所提供的各種手段,把生活搬進課堂,增加教育的真實感、親近感。教學中,我常常拍攝學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斷,將學生的切身生活作為教學內容搬進課堂,此時,他們如同在觀看、辨析自己的所思所為,由被動的體驗者轉向主動的實踐者,久而久之,便會內化道德認識,引發道德行為,使知、情、意、行在道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
五、展現拓展資源,促進自我發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果說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進行教學立足的是“人本”,那么,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關注的就是對“文本”的超越。多媒體所擁有的時空的無限性能夠把相關的資源充實進來,實現超越。它能夠把學習場所從教室擴展到家庭、學校、社區、田間、工廠及其他生活空間。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家鄉山水美如畫》時,我利用網絡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把本地的風貌、物產、歷史、文化等內容作為重點,拍攝了錄像,制作了圖片,大大豐富了課程的內涵。同時根據教學需要整合、利用、呈現課程資源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得到發展的過程。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多媒體以其獨具的魅力,顯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仍不過是教師在教學、學生在學習時手中的一個小小魔方,是否能轉出我們所希望的圖案,歸根結底還在于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技巧。只要我們精心探究,就會轉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更豐富、更絢麗的圖案。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