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培琴++王曉
不同個體在認知水平和生活環境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體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而言,其同樣存在知識接受程度不同的局面。因此,本文通過構建階梯課程,希望可以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提升小學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
一、小學班會實施現狀
目前許多教師或者班主任受到傳統社會觀念和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在開展實踐教學的工作中,通常是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會處于絕對主導者的地位,因此課堂教學過程就會以教師的“教”為主。這樣一來,學生到底有沒有聽懂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述的知識點或基本技能也就不得而知了,也可以說,這種教學模式的存在并不能使得班會課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班會主題的選擇或者班會內容的難易度把握上有時候會出現一定的偏差。這種局面的出現會導致兩種現象:一種是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已經學習過這些知識,而當教師再次講述這些知識時,學生的注意力可能就不會那么集中;另一種就是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可能還沒有學習過這些知識,并且覺得這些知識的難度過高、聽不懂。這兩種極端現象的存在就致使我們的班會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班會中構建階梯課程的重要性
學生生理、心理及語言能力等存在著階段性的特點,并且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規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階段性特點和知識在階段上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一種能夠充分適應這種階段性特點的教學模式,即階梯課程。
階梯課程,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存在的階段性特點和課程教學內容的階段性特點采取的一種階梯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所處的階段性特點要和教師所教授的教學內容所處的階段性特點相同或相似。因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述的相關內容才能真正地被學生們吸收,從而切實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班會中構建階梯課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使得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述的內容是適合學生的階段性特點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習到一定的知識,而教師也可以實現其教學目標,提高班會的教學效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不同的成長和發展進步。
三、小學班會中如何建構階梯課程
在明了小學班會建構階梯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我們就要進一步分析在開展班會的教育教學中如何實現階梯課程。因為只有在班會教學過程中成功建構階梯課程,我們才能再談提高班會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這一課題。
小學班會在建構階梯課程的時候,我們需要做兩點。
第一,要建構基礎型課程。基礎型課程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些基礎性語文知識。這些基礎性知識是學生學習更深層次的知識的重要前提。學生若具備這些基礎性知識,才能更進一步地理解深層次的知識;而學生若不具備這些基礎性知識,可能就不能理解較深層次的知識了。
例如,在開展一個節約用水的主題班會時,在這一階段就需要向學生講解一些節約用水的理論知識和必要性,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節約用水和節約用水可以采取什么樣的辦法。
第二,要構建拓展型內容。拓展型內容就是學生在學習了基本知識之外,所學習的更深層次的知識。同時,拓展型課程也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給予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使得學生可以自主決定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同樣是節約用水的主題班會,在這一階段就需要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老一輩之前挑水的艱苦生活,讓其更進一步明白為什么要節約用水,同時通過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知道我們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我們需要節約用水。
第三,主題班會的階梯課程的最后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自我實踐研究來明確這些節約用水方法的可行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提出更多節約用水的方法和建議,并確保自己能夠將一些方法落到實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
四、總結
由于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以及語言發展能力存在著一定的階段性,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一鍋端”,而應該構建一種階梯課程模式。在這種階梯課程模式的作用下,學生可以學習到適合自己所處階段的學習內容。由于教師所選的教學內容恰恰是適合學生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也能大大提高。這需要我們教師一直為之努力。
參考文獻:
[1]陳 瑾.階梯式智慧型課程實踐研究[J].創新人才教育,2015(12).
[2]張 月.小學語文階梯式課外閱讀指導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樂成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