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
數學思維就是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形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數學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應該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啟發,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于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進行探討,并總結為以下四點。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數學的普遍性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只要善于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于數學的了解較少,并且心智不夠成熟,很難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啟發學生,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生“簡單加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早上媽媽讓你去給家人買早餐,一個饅頭是1元錢,一個包子是2元錢,一根油條是2元錢,一杯豆漿是3元錢,媽媽給了你15元錢,如果要求你買2個包子、1個饅頭、1杯豆漿、1根油條,那么你還會剩下多少錢?通過創設這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會被激發起來。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學生還會發現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數學現象,例如,買東西時價格的計算,走路時路程的計算,上樓時臺階的計算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對于其以后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
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發現數學的關聯性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從而發現數學之間的關聯性。
以圖形的面積公式計算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生計算梯形面積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再認真觀察梯形的特點,分析梯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再漸漸將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推導出來。教師可鼓勵學生采用剪紙、畫圖等多種方法來分析梯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同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也可以通過剪切、拼接得到長方形或者正方形。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對這些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進行觀察和分析,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現數學的邏輯性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可通過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一般適用于高年級的學生。當學生步入五、六年級之后,他們對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將知識進行總結,從而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在結束一個單元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樹狀圖、魚骨圖或者是泡泡圖將本單元的內容進行總結,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用圖像直觀地表示出來。
以“分數的計算”這個知識點為例,教師可讓學生通過畫自己喜歡的圖形將分數這一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概括,將分數的意義、性質、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等內容合理、科學地展現在一張圖上,并對相關內容進行簡單解釋。例如,在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這些內容的旁邊寫上計算公式、例子等,將所有知識點概括為一個系統的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嚴密的思維邏輯,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較大的幫助。
四、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發現數學的神奇性
學生的聯想能力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聯想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碰到一些抽象的內容時,可以通過幻燈片、動態圖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以《空間與圖形》一課為例,很多學生認為,圓柱體和圓錐體的表面積是無法計算的,因為他們的表面不是“平的”。教師在講解立體圖形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可先通過幻燈片或者動態圖、小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長方體展開之后的表面積,然后鼓勵學生聯想圓柱體、圓錐體展開之后的樣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動手實驗。學生會驚奇地發現,圓柱體展開后就是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圓形,而長方形的長剛好等于圓的周長,寬就是圓柱體的高;或者長方形的寬為圓的周長,長為圓柱體的高。圓柱體表面積就是將長方形的面積與兩個圓形的面積相加。同理,圓錐體的表面積為一個扇形和一個圓,表面積的計算就是將扇形的面積加上圓的面積。這樣一來,學生的數學思維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學生數學思維的提高,能夠讓數學的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河背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