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江
摘 要:班級空間環境作為幼兒園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幼兒園班級空間環境的有效創設,對幼兒習慣養成、情感陶冶和審美提升等方面具有積極影響,創設優質的幼兒園班級空間環境應從色調搭配人性化、環境布置趣味化和空間合理化等方面著手,構建有益于幼兒全面發展的環境。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空間環境;構建意義;路徑
一、幼兒園班級空間環境構建的教育意義
1.有利于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班級空間環境對幼兒行為規范的影響方面,教師們在各方面都做了努力。例如,很多教師會在需要排隊喝水、上廁所的地方貼上一個個的小腳丫,提醒幼兒要排隊喝水、上廁所要遵守秩序。有的教師甚至會將小腳丫分成藍色和粉色,以此提醒幼兒男孩和女孩要分開排隊,這樣也可以在不經意間培養幼兒的性別意識。
2.有利于陶冶幼兒情感
在班級空間環境對幼兒情感的影響方面,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教師會創設不同的班級空間環境,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例如,在小班幼兒教師經常會將班級布置得如家一般溫馨,在班級中布置每個幼兒的家庭照片,投放幼兒熟悉的玩具材料,擺放更多的柔軟的玩偶等,消除幼兒對于新環境的陌生感,讓幼兒對幼兒園班級產生歸屬感。
3.有利于提升幼兒審美能力
藝術大師奧古斯特·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麗的事物可以激起我們的驚喜、敬畏以及平和的感覺。幼兒天生具有對美的向往,而形成什么樣的審美觀,則取決于生存的環境,而審美觀的形成則進一步影響著幼兒行為與情感。在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當中,非常重視教室環境設置的整體美感,強調色調的平衡性,以原木色為主調的教室,搭配以高飽和度三原色為主色的蒙臺梭利教具,整體空間給人以整潔感和舒適感。
二、幼兒園班級空間環境構建的策略
1.注重空間色調搭配人性化,滿足幼兒歸屬感
營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可調節教室的整體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對班級的感情。在一間具有良好的采光、適宜的溫度、平衡的色彩和較少噪音的教室中,幼兒自然可以得到無形的溫暖,并形成良好的行為。幼兒對色彩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在幼兒的眼睛中,美妙的世界由豐富多樣的色彩組成。他們有天真爛漫、純潔無瑕的內心世界,喜歡干凈、明亮的色彩基調。但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過于艷麗和飽和的顏色雖然是幼兒喜歡的,但不適宜過多地運用在環境的布置中,其會導致幼兒的情緒過于興奮,因此,班級環境的整體顏色基調應選擇較為柔和、素雅的淺色系。
2.教室布置趣味化,滿足幼兒好奇心
教師在教具的配置上,要始終關注實用性與趣味性的結合,使教具兼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可以支持和豐富幼兒的游戲活動。首先,幼兒園中所配置的教具的尺寸、重量和衛生要求要符合幼兒的生理需要,滿足幼兒一日生活和教育所需功能。其次,鑒于幼兒發展階段需求的特殊性,幼兒園中所配置的教具應盡量滿足幼兒游戲和心理的需求。最后,由于幼兒感知性和直觀性思維的特點,他們更容易對生動、形象的事物產生興趣,并借以實物產生想象。現今在幼兒園中,因空間的限制和幼兒園配備的限制,所購買的教具無法滿足多樣性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利用各種已有材料來制作個性化教具,使班級的空間環境更具有趣味性。
3.合理規劃空間模塊,便于幼兒空間互動
在很多幼兒園中,教室的空間條件十分有限,存在一定程度上空間密度較小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更合理地利用和規劃教室的空間,便于幼兒開展各種活動。有研究顯示,分割成不同大小的空間,可以使人的活動具有更多的選擇性,決定何時共處、何時獨處、何時與人單獨相處,幼兒可以根據空間來調整自己的交往節奏。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空間的合理分割讓教室空間存在不同的大小,支持幼兒團體、小組或個人的活動。在教室空間的分割形式上,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多種形式的分割方式既豐富了空間形式,又便于教師根據幼兒活動情況來隨時改變教室的空間格局。
參考文獻:
[1] (美)德布·柯蒂斯,馬吉·卡特.和兒童一起學習:促進反思性教學的課程框架[M].周 欣,周 晶,張亞杰,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60.
[2]張鴻宇,于婷慧.論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特點與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3(10).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