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8月27日文章,原題:為何一些制造工廠從中國回流英國3年前,我在倫敦地鐵上碰到了一個熟識的家伙——湯姆·戴維斯。我首次見到他是在2001年,當時我對他制造高檔眼鏡框的新公司做了報道。他在中國建有工廠,在倫敦和全球各地1000多家眼鏡商處擁有自己的商店。在那次偶遇中,他告訴我:他正在考慮把生產工廠從中國搬回英國。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便宜,“英國制造”也將成為一個很好的賣點。
他現在這樣做了。他計劃到2017年底將30%的制造能力遷入英國,并在3年之內使這一比例增長至70%。這是近幾十年來工業史上的奇妙回轉,中國工人開始來到英國培訓英國工人。當然,戴維斯先生并沒有關閉位于深圳的工廠,只是不再擴大其規模。
戴維斯先生相信,英國制造能夠幫助他降低產品價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上升。許多中國企業都在考慮將制造業遷入越南、孟加拉國等更加廉價的地方。在倫敦制造眼鏡的物流成本會更低。但最大的節省來自于該行業的技術進步。他說,一臺數控機器現在的價格僅為此前的二十分之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的機器也來自中國制造商。軟件也更加便宜了,而且也更易于操作。所有這一切意味著,他需要更少的員工,無論是中國員工還是英國員工。此外,戴維斯認為,“英國制造”的標志將有助于這個一只腳踏入時尚圈的企業?!懊绹藭矚g,這也會有助于我們的遠東業務。在中國,那里的消費者也喜歡非中國制造的產品。”
戴維斯先生的舉動只是一幅全景畫面中的一個像素。但我在思考,如果這成為趨勢,對于中國而言是好還是壞呢?我認為,對中國可能還是好的。中國年輕人已經厭倦了成為世界工廠。從中國消費科技的質量和設計來看,它們已經做好準備,想要像日本和韓國那樣,成為創造者,而非轉包商。升級到中國2.0——一個自信、發達、可以生產全球期待的產品的國家,這個過程肯定會伴隨問題的產生,但這最終必將是一個積極、穩定的發展?!?/p>
(作者喬納森·瑪格利斯,王曉雄譯)
環球時報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