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
收入分配改革讓百姓有錢花、敢花錢
城鄉居民增收綜合配套政策、專項激勵計劃、收入監測等三類試點將陸續啟動;技能人才、科研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多個群體有望實現增收;初次分配制度不斷完善,再分配調節力度持續加大……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2017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點工作安排》。促進收入增長的針對性辦法,提高收入公平性的務實舉措,傳遞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堅強決心,引發廣泛關注。(6月20日人民網)
@雪山上的鷹: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離不了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并合理推動收入分配改革,消費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作用。簡言之,就是讓居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
@山那邊的風景:關于收入分配改革,有一個形象比喻,就是切蛋糕,誠然,蛋糕要做大,更要切好,如果說把做大社會財富這個“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責任,那么,分好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月滿西樓:“過去,做大蛋糕,的過程中,盡管收入差距在拉大,但居民更多的感受是收入水平的普遍上漲,現在要更好地‘分蛋糕,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就更像‘啃硬骨頭。”骨頭再硬也得啃掉,沒有退略可言。
@小馬過河:收入分配差距卻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群體之間持續拉大,這表明做大蛋糕并不等于財富會得到合理分配,一味追求做大蛋糕而忽略蛋糕分配,只會造成日益失衡的利益格局,
高溫津貼發放為何難落到實處?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決定,7月3日至8月3日在全國組織開展用人單位遵守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專項檢查,重點檢查對象是招用農民工較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勞務派遣單位,重點檢查內容包括用人單位特別是建筑施工企業遵守按月足額支付工資規定情況、用人單位遵守高溫津貼規定情況等。(6月21日《北京青年報》)
@萌兔子:高溫津貼難落實,折射了勞動者困境,唯有完善制度,職能部門盡職盡責,才能維護好勞動者權益,不能讓高溫津貼落實難年復一年繼續下去了,高溫津貼不能成為相關部門和勞動者的“燙手山芋”,而必須成為勞動者真正擁有的權益。
@見證者:高溫津貼是崗位津貼,本應該隨著工資相應調整,但高溫津貼沒有納入工資范疇,獨立于工資之外,而這也讓高溫津貼成了容易被忽略與忽視的勞動補償,讓高溫津貼成了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想給就給、不想給就不給的“額外恩賜”。
@觸底反彈: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不是某項制度、某個部門可以一力承擔的,不管是法律制度的制定、出臺、修改,還是相應的執法、落實、懲處,需要的都是通力協作,環環相扣,2017年,希望保護勞動者權益的網越織越密、傘越撐越大。
@張三戴了李四的帽:規范、約束企業的行為,就是在保護員工利益,促使企業充分意識到,欺負員工、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后果很嚴重,除了相應的法律制裁,今后生存發展還可能面臨諸多限制,從而不敢違法、自覺守法。
視野
建設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需要制度保障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6月20日人民網)
點評:近些年來,東南沿海工廠頻現的“技工荒”,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盡管技術工人的待遇在不斷提高,卻仍舊招不到人。
但吊詭的是,“打洋工”現象卻日益興起,每年我國去國外從事電焊、水電、安裝等工作的人數不斷增加,這實在值得令人深思。
這種反差自然說明了“技工荒”現在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但技工的流向不同,卻在實際上證明了不同社會狀態下,技術工人待遇和社會地位的區別,顯然,要想讓技術工人獲得職業尊嚴感,還需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回家投訴”需要全國一盤棋
為加強東北地區消費維權合作,提升跨區域消費維權力度,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消費者協會協商決定在消費維權方面開展協作。今后,上述地區消費者可實現“外低消費、回家投訴”。(6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
點評:不少消費者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即異地消費維權難,有的消費者在旅游消費中遭遇過,有的在網絡購物、電視購物等消費中遭遇過。
之所以異地消費維權難,既是因為消費者在外地人生地不熟,也是因為處理消費投訴遵循的是屬地管轄原則,“回家投訴”可降低維權成本、提高成功率。
但目前“回家投訴”是碎片化的,只在涉及的區域管用,因此,應該由中消協牽頭組織,讓全國各地消協在消費維權方面開展協作,既要建立協作機制,又要建立統一平臺,讓每一個消費者在遇到異地消費糾紛時,都能在自家門口投訴解決問題。
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近日,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聯合公布了《部分公安改革項目實施效果評估報告》,報告顯示,群眾對居民身份證異地辦理改革政策內容的滿意度達98.8%,對改革政策實施效果的滿意度達到98.2%,高居6項公安改革項目實施效果評估榜首。(6月15日《法制日報》)
點評:在“互聯網+”時代,身份證異地辦理的技術已經成熟,事實上,回戶籍地辦理,無非就是要核查你的原始資料以“驗明正身”。
其實,這些信息只要能夠做到網絡共享,明明白白全在那兒,各地相關職能部門完全可以互相比對、印證,完全可以不再讓老百姓疲于奔命。
大范圍地實行身份證異地辦理“漫游”,將這一技術轉化成現實,體現了政府職能從管理向服務的轉變,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則體現了政府根據便民原則對公民權利加以保障的服務理念,
有些“奇葩證明”為何難消除?
某地一外來務工就業人員的孩子準備入學,結果在積分申請表上發明要提供“無犯罪記錄證明”,雖然最終還是開具了,但經辦部門人員質問教育部門:“小孩讀書與其父母有無犯罪有關嗎?難道小孩的父母有違法犯罪記錄,就可以剝奪小孩讀書權利嗎?”去銀行換殘幣,需要“非故意燒毀錢幣”證明;醫保報銷,需要“自己扭傷腳脖子”證明;辦理公積金貸款,需要“結婚前未婚”證明……,這些“奇葩證明”為何難以消除?(6月21日《南方日報》)
點評:“奇葩證明”不僅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拿著身份證和戶口本不能證明戶籍的話,什么能證明戶籍?難道父母有犯罪記錄,孩子就不能上學了?
從公民權利的角度而言,“奇葩證明”本質上是變相地侵害公民的權利,也刺痛了社會的神經,
說到底,“奇葩證明”是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的泛濫,是懶政怠政的衍生品,往往把有效證明證件置之不理,人為“設卡添堵”,罔顧法律法規,濫用權力,干奇百怪的證明,本身就是一個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