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永宏
近年來,昆明市總工會主動融入脫貧攻堅大局,切實發揮工會獨特作用,為全市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作出了工會組織的積極貢獻。
一、突出精準要求,積極推動城鎮困難職工脫困解困
昆明市總工會研究出臺了《昆明市工會關于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起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四級工作平臺,有力有序推進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
以“六類對象”為重點,精準識別幫扶對象。市總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將符合有關條件的低保戶職工、低保邊緣戶職工、意外致困戶職工以及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農民工會員等四類困難職工,列為建檔立卡對象。同時,還將65歲以上的退休困難孤居老職工以及達不到建檔標準但家庭生活確實困難的兩類困難職工,列入建檔立卡慰問對象,使用市級財政撥付的送溫暖專項幫扶資金開展幫扶救助。
以“雙七要求”為遵循,規范建檔立卡程序。著力推動建檔立卡工作程序化、規范化、標準化,全市各級工會在開展困難職工建檔立卡工作時,均需嚴格遵守“本人申請→調查核實→審核評議→公示→審批→存檔→脫困認定銷號”共七個工作程序;每一位困難職工的幫扶檔案共七份文件,既讓痕跡管理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又確保了檔案的精細化和完整性。
以“四個一批”為抓手,全面開展精準幫扶。一是通過幫助就業創業解困脫困一批;二是推動納入社會保險覆蓋一批;三是通過大病保險保障一批;四是通過社會救助兜底一批。通過實施“四個一批”等措施,全市建檔立卡困難職工已經減少了7833戶。
以“六個隨時”為原則,做實動態管理工作。按照“隨時發現隨時建檔,隨時變化隨時調整,隨時脫檔隨時銷號”的要求,基層工會每個季度都會借助開展“四個一四關愛”、節日送溫暖、日常愛心救助活動等契機,對困難職工狀況進行仔細排查,發現新增的困難職工及時建檔立卡,確保全面覆蓋、不漏一戶;對于實現解困脫困的職工,則指導所在單位填寫《困難職工解困脫困認定銷號表》,逐級報送審批單位備案銷檔;對于建檔困難職工離開原單位的,其檔案則隨人轉移到新單位,并報審批單位備案,
二、緊扣農民工需求,大力實施“新工人·新成長·新市民”脫貧攻堅行動計劃
力促素質提升。僅在2016年,就組織81649名農民工參加引導性培訓,組織1986名農民工參加“春城職工素質建設工程”培訓班學習并取得證書,組織1296名農民工參加電工、育嬰師、家政服務員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
鼓勵創新創業。出臺《昆明市總工會創業促進就業工作實施方案》,深入開展農民工創業扶持行動。2016年,全市工會系統累計發放“貸免扶補”160筆共1526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067筆共1.97億元;選樹了16家創業示范基地和8位創業致富帶頭人并提供獎勵性補助。
拓展服務內容。堅持以“工惠卡”為支撐,充分整合235戶合作商家、2600多個服務網點資源,為廣大農民工會員提供涵蓋衣、食、住、行、用、游、娛、醫等方面的優惠專享服務。以工會維權“兩書”為依托,通過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工資集體協商等手段,切實維護好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收入分配、民主政治、安全衛生等權益,促進農民工同工同酬同權,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更好地融入城市。以“三中心”為平臺,把困難農民工全面納入生活保障范圍,同時廣泛開展節日送溫暖、困難救助、金秋助學、平安返鄉等工作,切實幫助廣大困難農民工排憂解難,讓他們在城市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
強化組織保障。深入開展農民工人會集中行動,積極創新網上人會、體制外人會等方式,不斷完善農民工會員會籍接轉制度,全市農民工會員在2016年達到566658人,較上年增長了15.53%。盤龍區總工會創新建立“流動職工之家”,實現建會人會和服務農民工一體化,累計吸引8400多名農民工加入。選取五華、盤龍、安寧、石林、尋甸等五家縣(市)區總工會作為試點,探索推動村委(社區)建設“六有”工會,不斷擴大工會組織對農民工的有效覆蓋。依托“工惠卡”做實普惠服務,把幸運大抽獎、1元搶購電影票、購物狂歡節等會員專享活動向廣大農民工延伸,最大限度吸引農民工加入到工會組織中來。
深化掛鉤幫扶。扎實做好“掛包幫、轉走訪”工作,一方面,積極與北京市朝陽區等地用工企業對接,推動貧困地區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另一方面,在掛鉤的尋甸縣七星鎮高田村和河口鎮米德卡村,通過建立養殖、種植合作社,發展紅色旅游、民俗旅游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逐步實現脫貧增收。此外,還組織開展職工書畫義拍捐贈扶貧公益活動,從征集到的1062件作品中甄選出327件進行公開拍賣,最終成功拍出168件,拍賣所籌款項50萬元捐獻給祿勸縣則黑鄉用作扶貧專項經費。
(作者系昆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