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點,和政國就挨家挨戶敲門叫村民起床出工,為帶動群眾改變衛生習慣,他曾住到一戶村民家里,每天督促他家打掃衛生,同時帶動更多人注重環境衛生。
從鄉鎮干部派往村里任職的四年里,和政國是把自己當作一只“鬧鐘”開始的。
2013年,他從鎮里被派到同樂村任職。他了解到,該村基礎條件差,貧困程度深,想擺脫貧困并非易事。
到村后,和政國發現,即便白天,也常有村民因為酗酒醉倒在路邊。“這樣哪有什么心思勞動?”和政國說。這是長期形成的,要改變這些不良習慣同樣困難重重。
和政國索性直接住進了村里,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一根竹竿,挨家挨戶去敲門,叫村民起床。
“要改變熬夜喝酒的消極狀態,讓他們早睡早起。”和政國說,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村民開始明白他的苦心,從一開始的反感到逐漸接受,現在,早睡早起已經成為村民的習慣。
除去了生活陋習,但村民發展的“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長期以來,同樂村群眾在海拔2300米至2900米的山地里種植玉米、小麥、蕎麥維持生活,增收困難,調整產業結構是同樂村的頭等難事。
為此,和政國請專家實地考察后,決定在村里發展中藥材。
“如果只是政府強推,群眾不愿做,那產業也發展不起來。”和政國決定先動員自己的聯系戶和黨員種植中藥材,并帶領群眾投工投勞,修通了從村里到中藥材基地的10多公里山路,讓摩托車和拖拉機能開到藥材地里。
目前,在和政國的帶領下,同樂村已發展中藥材種植1800畝,戶均有6畝多。為抵御市場風險,實行多元化種植,目前種植的藥材品種有12種。
傈僳族傳統文化濃郁,居民建筑風格獨特。當地游牧和農耕文化交錯結合、傳統歌舞異彩紛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阿尺目刮”歌舞的發源地和傈僳族音節文字的主要流傳地。
“過去,游客一進村看到很多豬屎牛糞,很多難留得住人”。和政國表示,只有提供優質服務,旅游文化產業才能持續發展。為了帶動群眾改變衛生習慣,“哪家不掃地,不講究衛生,會被書記在會上點名?!贝迕裼嗄痴f。
和政國帶領村里的婦女到附近衛生條件好的村子參觀?;貋砗?,每月15日,他組織婦女撿村里的垃圾,并建立了《家庭環境衛生示范戶評選制度》,每月評選一次,對示范戶進行表彰獎勵。
和政國組織村里成立阿尺目刮專業舞蹈隊和業余舞蹈隊,讓他們每晚在村里表演歌舞,活躍村里的文化生活。舞蹈隊還被請去四川等地演出。如今,行走在通往同樂村的道路上,猶如穿行在一幅山水畫中,令人心曠神怡,同樂村不僅生產發展了,山寨也變美麗了。2016年,有近6000人到村里游玩。
和政國還組織成立同樂文化產業專業合作社,以保護傳統文化為重點,開發以傈僳族服飾、草編、弩弓、木碗、竹編為主的傈僳族手工藝品;以苦蕎、甜蕎、蜂蜜、琵琶肉、可耍餓里為主的傈僳族特色文化飲食;以阿尺目刮歌舞展演為主的傈僳族歌舞表演。
目前,阿尺目刮歌舞展演隊有專業表演隊員40人、業余隊員40人。至2016年6月,合作社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萬多人次,經濟收益達40萬元,集體經濟收益3萬元。合作社覆蓋同樂村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28戶。
傈山養殖專業合作社從事天然養蜂、藥材雞、土豬養殖。目前,發展養蜂1020箱、藥材雞存欄20000只,土豬養殖以全村自行養殖為主,合作社經濟收益達15萬元,集體經濟收益10000元,覆蓋同樂村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14戶。
到2016年年底,全村中藥材銷售額130萬元,農戶最高的收益達70000元,集體經濟收益4萬元,覆蓋同樂村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72戶。
在和政國開拓出的這條致富路上,同樂村村民正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