纓亞平 毛韻心

芒種過后,倘甸和轎子山兩區金源鄉小村村委會的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逐漸多起來。在辛勤勞作之余,有幾家農戶還得抓緊時間進行新房的收尾工作,希望在雨季來臨之前能搬進新家。
如今,走進小村村委會。只見干凈整潔的硬化路貫穿全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嶄新的磚房。這些轉變都源于紅云紅河集團昆明卷煙廠掛鉤幫扶、整鄉推進、精準扶貧示范村、易地扶貧搬遷、宜居農房建設等項目的推進,讓這個坐落于山坳里的小山村煥然一新,成為海拔2100米之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從茅草房到新磚房
從位于河谷地帶的金源鄉出發,一路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行,大約20分鐘就來到了小村村委會。與大多數遠離鄉鎮的小山村一樣,地處扇形群山懷抱之中的小村子靜謐而美麗,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綠色的山巒,與群山相輝映的,是村內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新磚房,在山坳里特別顯眼。
對于這里的變化,小村黨總支書記張興法有著深刻體會。他清楚地記得31年前剛來這里上任時,從金源鄉到小村村委會還沒有通村公路,村里除了村委會的3間瓦房外,其余都是清一色的茅草房,村內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處都是牲畜的糞便。
“以前這里真的很窮,后來隨著村民陸續外出打工才把茅草房換成木架瓦房。”張興法告訴記者,小村村委會最大的改變是2012年,《昆明市扶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年)》的實施,苦蕎地、二坪子等村小組蓋起了一棟棟敞亮的新磚房。
盡管如此,小村村民整體的生產生活水平還是處于落后的階段。張興法表示,以前受限于交通不便和土地氣候條件的制約,村民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作物,效益較低,而且如何將特色農產品拉往外地銷售也成了一大難題。
想致富先修路。對此,小村村委會在首個掛鉤扶貧單位——尋甸煙草公司以及政府的扶持下,修通了通往金源鄉政府的路。隨后,小村村委會又組織村民打通從村委會到苦蕎地13公里的通村道路,沿線連通7個村民小組,涉及457戶1600人。
2014年至2016年,得益于金源鄉整鄉推進項目的實施,對小村村委會長嶺子、苦蕎地、馬桑井、廠上、小凹子5個村總長1900米的村內道路進行硬化,以及對長嶺子村進行通村道路開挖1.4公里,至此,小村村委會村村都打通了進村道路,直接連通鄉政府,有效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為小村村委會產業發展帶來了希望。
“小村村委會屬于貧困村,12個村民小組大部分位于半山腰或山頂,屬于高寒山區,一般的農作物也沒有什么收成。”張興法思索著怎么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增收的目的。
以苦蕎地為例,這個村子距村委會13公里,位于海拔2800米的山頂上,村民只能種苦蕎、洋芋等。加上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這里一度是村委會最為貧困的村小組,當地的年輕人都紛紛外出打工。
轉機出現在2004年,隨著與苦蕎地一山之隔的東川區阿旺鎮臭參種植小有名氣,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也開始種植臭參。“比起苦蕎,臭參收益更高,后來苦蕎地的人都不出去打工了,連洋芋都很少種了。”張興法介紹,連接村內村外的道路陸續修通之后,苦蕎地的村民不必再為交通不便而苦惱,這里也成為周邊村委會的臭參交易中心。
這帶來的直接變化是,每年9月份,來自四川、貴州的臭參收購商都要駐扎在苦蕎地小組兩個月,整個交易達到800噸左右。由于臭參經濟效益突出,每畝的毛收入在1.5萬元左右,長嶺子、中梁子等村也加入了臭參種植的行列,成為高海拔自然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張興法甚至調侃道:“苦蕎地現在應該叫‘甜蕎地了。”
“黨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小村村委會各村小組也不一定能全部發展臭參種植。對此,張興法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在土地較為平整的小村子、大村子、馬槽坑3個村小組發展烤煙種植,長嶺子、中梁子、馬桑井、苦蕎地等海拔較高的4個村小組種植臭參,二坪子、大麥地、廠上、廠箐村小組主要發展中草藥以及牧草。
可喜的是,小村村委會在市、區、鄉三級政府的扶持下已經成立昆明河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的模式來帶領村民發展種植業。
目前,小村村委會已經在長嶺子村小組租地100畝,在有種植條件的村小組發展臭參、草烏、小白芨、半夏種植,甚至帶動周邊高峰村委會、妥拖村委會也加入其中。
為提高村民種植草烏的積極性,張興法還帶頭種植了50畝草烏,并號召村委會干部、小組長主動做表率。而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扶持下,試種草烏的農戶均可免費獲得種苗,并且享受2000元每畝的種苗補貼,此外,還有200元的化肥及薄膜成本補貼等。
“我們已經與舍塊鄉一家企業達成合作,簽訂收購合同,保障村民的利益不受損害。”張興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舍塊鄉當地干草烏100元每公斤的收購價來算,每畝收人大約8000元。
在政策鼓勵下,已經有部分農戶開始試種,種植面積從1畝到4畝不等。盡管現階段試種的人還不是很多,但張興法相信,等草烏種植成規模、見效益之后,也必將像臭參一樣,能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村民回村發展種植業,盡早實現增收致富的目標。
“以前每年要外出打工,現在在家里就能跟著村集體種菌、養鵝,大家都感覺有奔頭了。”村民趙長芬站在村合作社的大棚前發出這樣的感慨。在倘甸鎮碑莊村,有這樣感慨的村民還很多。
去年以來,倘甸鎮碑莊村“大動作”頻頻,村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們一起種菌;成立村企業,引導村民養鵝;種植能手手把手教貧困戶種無公害蔬菜……通過多渠道增收,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碑莊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脫貧示范村。
貧困戶“零投入”年底還可分紅
每天一早,趙長芬就會到村合作社的人工菌大棚工作。“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給菌包灑水降溫保濕,然后采摘成熟的人工菌。”一會兒功夫,趙長芬就采了滿滿一大筐人工菌,她的臉上也笑開了花。
趙長芬家是村里的貧困戶,以前這個時節,她和丈夫都要外出打工,村里的農活基本都沒有做。
如今,她和村合作社簽訂了勞務用工合同,每天在大棚采菌就能有80元的工資,一個月下來有近2000元的收入。“除了能領到工資,我們年底還能靠種菌分紅。”趙長芬說,現在全家人的收入與前兩年相比差不多翻了兩番。
目前,在合作社簽訂勞務用工合同的建檔立卡戶有12人,其中長期用工6人,月工資2000元,臨時用工6人,每天報酬有80元。
說起種菌這條致富路,倘甸鎮碑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任金勇功不可沒。早年他在外闖蕩,致富后回到家鄉摸索平菇種植技術,成了遠近聞名的種菌大戶。去年7月,任金勇當上了村黨總支書記,決定帶領貧困戶種菌致富。
任金勇說,碑莊村發展產業采取的是“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由尋甸金勇農業開發公司(春暉種植合作社)為龍頭,貧困戶自愿以幫扶資金人股,種植食用菌,探索產扶資金資產性、長期性收益。公司與碑莊村1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合作協議,在確保資金安全保底的情況下,每年向貧困戶支付人股資金的10%作為分紅。
同時,帶動有愿意的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提供技術支持與保底收購。任金勇介紹,去年9月,村委會就為全村67戶貧困戶每戶免費發放了價值2100元的600個菌包,農戶照料3個月后就能采菌。目前,全村人工菌產量每天可達1.5噸,主要銷往昆明各縣區,“我們的人工菌在市場上很緊俏,可以說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