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玲
【摘 要】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勢必要重視作文評價的環節,可是在大班教學的班級中教師對學生的評改常常是評價形式單一、評價由老師包辦、學生未參與評改、不能有效反饋,老師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而小班化教學則為學生作文走向有效評價創造了現實的條件。筆者試從學生互動式評價、教師賞識性評價、家長參與式評價以及成長記錄袋展示性評價四方面做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作文評價;多元化
作文評價是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可在大班教學的班級中教師對學生的評改常常是評價形式單一、評價由老師包辦,費時費力,還收效甚微。而小班化教學學生人數少,師生交往頻率高、能使作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受尊重,教師更好地起到指導、點撥的作用,家長的參與能使教師更多方位的了解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引用能對學生的寫作過程有個全面、真實地記錄。因此,在作文評價中筆者以本著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為目的,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學的有利因素,探討實現小班化教學下的“作文評價”策略。
一、學生互動式評價——愛你沒商量
有人說,大作文、小作文是擺在老師面前的兩座大山,能不能讓學生幫忙搬大山,參與到作文的批改中來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倍鴮W生之間互相評價,因為有相同的心理發展和認識水平,有相近的生活背景和閱歷,他們的評價更加接近對方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共鳴。因此,小班化教學的班級中對學生的寫作可以進行小組合作互動評價。
(1)“先兩邊,后中間”評價法。作文修改課之前,教師先把學生作文做一次瀏覽,粗略分成“A、B、C”三類等級(不在本子上打上等級),再按照“組內異質”的原則分小組評價。本班共有學生36人,通常是按4人一組分成9個小組,組內有作文得A等級的學生一名,得B等級的學生二名,得C等級的學生一名。A等級作文是最值得學習的,因此,提倡學生先改A等級的作文。而C等級的學生,是寫作上最需要幫助的,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小組成員發揮集體的力量幫助他,C等級作文的寫作者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樹立寫作的信心,會在小組同學的幫助下會一點一點地逐漸進步。這樣的分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獲得發展。
(2)“自由意愿”評價法。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里說的興趣是欣賞、修改他人作品的興趣。作文寫好,你最愿意給誰看?想得到誰的評價?學生一般都會選擇給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看?!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能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的要求。”所以,教師可以考慮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滿足他們的愿望——讓他們自由選擇同學,相互修改。這樣的修改,學生的主動性是最高的,討論也是最充分的。
二、教師賞識性評價——綠色好心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評價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袖手旁觀,教師的評改依然是不可缺少的。
“好詞好句免費小超市”——創設條件,閃光點評價:每接手一個班,我都會讓學生準備一個硬皮抄摘本,抄課內外的好詞好句,以便學生習作時,靈活運用。這是學生或多或少都可以去做的。在寫作前,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挑選學生收集的與本次寫作主題有關的好詞好句,抄寫到小黑板上,美其名曰“好詞好句免費小超市”。學生對老師的挑選期望值很高,很希望自己的勞動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師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評價就可以從用詞的巧妙、精準等開始評,再到評句子,逐步到其他方面。
例如:有一次,一個學生在《看戲》一文中寫到:魁星上臺了,他的頭尖尖的,人矮矮的,嘴巴不停地一張一合,手里拿著一支毛筆,不停地左右揮動,似乎是在寫字。在同學的眼里,曾經寫作文如同“擠牙膏”的學困生,能用上“一張一合”和“左右揮動”兩個四字詞語,我當即讓他在班上讀了這個句子,夸獎了他四字詞語的運用。此后,他每一次的作文都會或多或少的用上一兩個或幾個。久而久之,對于詞語的積累會越來越多,對于詞語的運用也便成了一種習慣。
三、成長記錄袋過程性評價——體驗初成長
每學期開學初,教師都給學生發放一個透明的塑料檔案袋,當作習作成長記錄袋,每位同學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對記錄袋的封面進行個性化設計——用自己喜歡的紙畫一些圖畫,取個喜歡的名字,如有學生取了“小腳印集”、“跳腳場”“芳草地”等。接著平時寫的所有作品都按順序放進成長記錄袋里,每月進行分類歸納,分類的標準靈活,可以是按寫作題材、可以是作品被評定的等級,也可以是寫作的時間順序等,目的是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寫作上付出的點點滴滴,看到自己的過程,轉身發現更精彩的自己。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這樣評價教學:“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苯處煶浞掷煤眯“嗷虒W的有利因素,調動多元評價因素,讓學生的作品得到展示,才能讓學生的體驗成功的寫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需要,才能讓“要我寫”變成“我要寫”。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01.
[2]吳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論、方法與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