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
【摘 要】立足政法類院校特色,以我院信息工程專業為實施對象探索了“網絡安全”課程群的構建和實踐方法,不僅加強群內各個課程間的聯系,而且優化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從實踐教學模式、課程考核和校企合作等多途徑進行改革,進一步提高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網絡安全;課程群;實踐教學
0 前言
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對網絡信息安全人才建設不斷提出新的要求。2014年2月,中央成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并強調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和“要有高素質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隊伍”。而我國由于技術基礎相對薄弱、人才培養相對滯后等原因,信息安全人才還存在數量缺口較大、能力素質不高、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因此,信息安全類專業已成為我國當前高等院校信息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為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課程建設是高等院校教學工作中的核心,對高校的教育質量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課程群建設作為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也在信息安全類專業的課程建設中得到推廣應用,如:北京工業大學段立娟等教師圍繞信息安全專業建設情況,探討了網絡安全課程群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改革思路[1];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的李長城等教師,從農業院校網絡安全課程群教學體系實際情況出發,探索符合網絡安全課程群的教學方法[2];東華理工大學的胡康秀等教師以東華理工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發展特點為例,提出了信息安全課程群建設的具體實踐措施[3];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王慧等教師針對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闡述了軟件類課程群的教學體系及統籌設置方案[4]。筆者所在的山東政法學院信息學院自2010年開設信息工程專業,依托我校法學特色將信息安全方向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將課程群建設方法引入到網絡安全系列課程建設中,初步探索出一套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網絡安全課程群的構建方法,進一步優化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
1 網絡安全課程群建設的必要性
我校信息工程專業(網絡信息安全與法政信息管理方向)是緊密圍繞我國信息化推進過程中對信息安全專業人才的需求,結合我校政法類特色,構建既強調理論、更注重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設置的本科專業,著重培養掌握信息安全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知識,能夠熟練運用信息安全學科的方法、技術和工具,形成在計算機取證、網絡攻防等政法行業領域獨具優勢,具有較全面的安全防護、安全策略制定管理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為滿足人才培養質量要求,信息學院針對該專業進行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改革,尤其是在課程建設方面,對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實驗教學材料進行完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早期進行的課程建設中,尤其是信息工程專業主要開設的網絡安全方向的相關課程多是采用單個課程的建設方法,僅對某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其結構作調整和改造,相對于整個課程體系來說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致使網絡安全系列課程的知識點存在重復,實踐內容在不同課程配合出現偏差,進而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差,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我們在近年來的課程建設中,充分利用課程群建設的優勢,將網絡安全類課程作為一個課程群組進行建設,強調課程內容之間的融合、交叉和關聯,圍繞網絡安全課程群的培養目標實施每門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的修訂整合,嘗試各種教學改革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進而更好地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2 網絡安全課程群建設內容
自2014年起,我院通過邀請國內外網絡和信息安全領域的知名同行專家,成立了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做好信息安全方向專業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決策指導。并以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建設為契機,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制定專業建設與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尤其是進一步完善了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專業核心課程中網絡安全課程群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進了實踐教學模式及學生考核方式,并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交流,為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1 課程體系建設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型專業,信息安全類專業涉及到通信、電子、信號、計算機、數學、法律、管理等領域,而各個高校的培養方向也不盡相同,為實施“特色山政”的發展戰略,突出專業特色和行業優勢,我院依托現有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證據鑒識實驗室和山東政法學院司法鑒定中心,將計算機取證、網絡攻防作為信息安全人才的培養方向,將計算機網絡、密碼學、計算機網絡安全、入侵檢測、計算機取證、無線網絡安全、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治、網絡攻擊與防御技術、計算機軟件與網絡法等作為網絡安全課程群體系中的專業必修及選修課程。通過教研室活動、教學委員會會議等多種形式對該課程群的授課內容及實驗環節進行了統一修改和審核,保證了各門課程的前后銜接,減少了課程內容的重復授課和實驗操作的重復練習,并根據實踐能力培養需要引入了新的實踐教學內容,明顯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改進實踐教學模式
信息安全類專業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應用與創新,注重實踐性教學是該專業培養最重要的特點。一方面,我們針對課程群中比較重要的理論課程,如計算機網絡課程增加了計算機網絡編程課程設計,通過基礎性實驗保證學生對基礎性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針對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我們將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如在網絡攻擊與防御課程中引入小組合作競賽的實驗模式等等,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氛圍。此外,在實驗教學內容設計上,積極完善、改革實驗內容,結合教師的各類科研課題增加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的課程比重,為學生提供更多創造性的學習機會,引導和要求學生去主動探索與思考,全面提升學生信息安全技術的綜合應用和創新能力。
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我院還始終堅持和貫徹“以賽促學”的指導思想,近年來多次組織學生參加國家和省市組織的信息安全大賽及軟件設計大賽,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2011年獲得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二等獎,是當年山東省高校獲得的最好名次;2016年獲得山東省信息安全攻防大賽三等獎兩項;連續多年獲得齊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一、二等獎。學生通過參加此類比賽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明顯提升了專業技能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2.3 完善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群建設的目的是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而單純通過考試成績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學質量注定是片面和不充分的。為更加全面的考核學生的學習水平,評價課程群建設的效果,我院不僅將平時作業、課堂實驗和期末考試這類校內評價指標一同考慮,而且將學科競賽、學術論文等社會性評價指標也納入到學生和教師的考核體系中。例如,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獎或發表學術論文可以作為學生評定相關獎學金的重要指標,相關指導教師也可在院系教學評價中獲得加分。通過對此類考核方式的完善,不僅激發了學生參加相關學科競賽的熱情,而且調動了任課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能夠更加主動地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式,多角度保證了課程群建設的順利開展。
2.4 加強校企合作交流
為及時掌握社會對信息安全人才的實際需求,實現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快速對接,同時也是為了彌補信息安全專業師資不足等問題,在網絡安全課程群建設中,我院充分利用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主動加強與信息安全相關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開設“網絡攻擊與防御技術”、“無線網絡安全”等相關課程,編寫教材和實驗項目,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客座講師,并加入到課堂實踐教學、學科競賽指導和學術講座中,確保教學內容更具有實際意義,共同實施培養過程,評價學生培養質量。在面向大四畢業實習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階段,與已經建立合作關系的國內信息安全企業共同制定學生實習實訓方案,統籌安排學生到企業參加實習實訓,讓學生能夠了解實際的信息安全問題,從事實際的工程工作,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水平,為其適應今后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時也促進了信息安全人才培養與國家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近年來,這類經過實習實訓的學生均能夠十分順利地到相關IT企業就職。目前學院已與藍盾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安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天智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的信息安全類科技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培養卓越信息安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發展空間。
3 課程群建設總結及展望
在網絡安全課程群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探索了課程群建設的方法及主要內容,在實施過程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主要包括:
(1)立足我院現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指導思想,突出政法類院校的專業特色和行業優勢,確定了適合本學院人才培養的課程群體系結構;
(2)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從實踐教學模式、課程考核和校企合作等多途徑、多角度做好課程群建設工作。
經過多年努力,網絡安全課程群在我院教學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完善了教學內容,改進了實踐教學模式,讓培養目標更具應用性和創新性,促進了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就業情況良好,下一步我院還將該課程群建設模式進行完善和推廣,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段立娟,賴英旭,楊震,侯亞榮,李健.信息安全專業網絡與網絡安全課程群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1,8:1-4.
[2]胡東輝,朱曉玲,張仁斌,侯整風.信息安全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及課程群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2,17:21-25.
[3]李長城,許薇,孟亮,王永江,劉寶軍.基于農業院校網絡安全課程群教學方法的探索與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1,20(4):83-84.
[4]王慧,張民,常安安,張巍巍.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軟件類課程群建設與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94-96.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