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約潔
【摘 要】要構建語文課堂的和諧生態環境,要有三方面的認識: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應是作為生態雙主體的師生共同建造的天地;是教師引導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相得益彰的環境;是有著大語文觀念,與社會緊密相連的大課堂。
【關鍵詞】生態和諧;語文課堂;課堂深度
生物學上所謂的生態化,是指環境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動態平衡聯系。上世紀 70 年代興起的教育生態學干脆引進“ 生態”的概念,來強調環境和感性對教育的重要性,說明受教育者與環境的協調關系,我們的教育必須讓學習者在與對象世界的交往中建立一種親密和諧、動態平衡的審美關系,使人徹底地回歸自己,尋找到最佳的生存狀態。那么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應當是怎樣的呢?語文生態課堂的創建,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陽光”、“水分”、“空氣充足”的“生態園區”。它是生長著的、生生不息的、動態的、它更是靈動的、生活的……這樣一種課堂,是教師、學生、內容與環境之間的全新整合,是這幾者之間關系的生長、發展與相互促進的最好環境。
一、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應是作為生態雙主體的師生共同建造的天地
生態包括生態要素與生態環境,而課堂生態就是研究課堂上師生的活動形態,而且在這個課堂生態中,學生與教師是這個生態的雙主體,于是也否定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對話的一方”,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在這種雙主體的課堂中,主要存在兩種關系,一為生生關系。學習者之間既是合作伙伴關系又是良性競爭關系,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之間要相互交流、討論,相互啟發思維、互幫互助、合作共進。所以可在課堂中設置一些小組討論環節,具體舉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教師可設置多個問題,然后將同學分組討論,并設置小組長做記錄和代言工作,這個過程當然就需要學生有合作與集體精神。同時,學習者之間要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良性競爭,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這種良性競爭表現在課堂上可以是這樣的形式:教師設置一可以有不同理解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主發言,且學生甚至可以直接駁倒其他同學的意見,整個課堂以一種辯論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除了生生關系外,在課堂中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師生關系。教師要改變自己原先的角色和功能,以前,教師是居高臨下的權威,主要職責即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如今,教師要成為組織者、指導者和學生的學習伙伴。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探索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所以教師與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都是主體,二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所以師生間的對話才是真誠平等的對話。
二、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是教師引導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相得益彰的環境
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同時決不忽視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自主探究。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自主探究中,才能激發求知欲、好奇心,才能變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這里所說的環境,有教學情景的創設、教學氛圍的營造等等,包括師生對話的平等、民主、無障礙;多媒體所提供的信息、教學背景、教學資源的同步與交互進行狀態,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真正的協科、分享與共進。所以,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在人與人之間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這種交互作用主要表現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而這種互動以前面所提新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為前提。
一方面,拋棄傳統的教師的控制主導地位,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重視師生互動——構建充滿生命力、和諧發展的語文課堂“學習共同體”。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要與學生一起學習,尊重學生的思想,一些獨具個性的答案也要加以贊賞,不可磨滅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語文這種人文學科不同與自然科學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這種不同體現出來。且學習共同體還表現在教師不要將自己定在高于學生的位置上,要虛心受教,將學生當作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對待,學生若指出教師錯誤的地方,則要對學生的指教表示出自己的受教。這才是一個引導與共同學習相融合的語文課堂,一個師生平等的和諧生態課堂。且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還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創設適宜的、能夠促進每個學生全面充分發展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使每個學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并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機會,這對教師的個人素養與教學能力有很大挑戰性,也是對教師的引導作用的另一個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一生態系統內各要素和諧發展的語文課堂“生態環境”。
另一方面,注重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動態的語文教學課堂,這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多種多樣,而在語文課堂的“生態環境”中,教師可以充分激起課堂中的生生互動,使學生傳統的“個體學習”讓位于更富有生態性的“合作學習”。這種“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這就要求學生之間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間的了解與信任,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同時也有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現狀,從而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語文上有不同的發展”的教育目標。
三、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要求樹立大語文觀念,與社會相連
不要把語文教學局限在教室,而要把語文課從教室延伸到社會大課堂,這個語文課堂的生態環境可以是大范圍的社會。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相結合,帶學生走出傳統課堂的束縛,走進最真實最豐富的社會中,使學生對文本的知識有最真實、最深刻的體會,使文本的感情從作者的感情轉化為學生自己體會后的真感情,這將會使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所以,語文課堂“生態環境”不僅要求系統內部各要素間協調發展與循環,還要求系統外部各因素,例如:學校、家庭、社會等都給予積極的支持與配合,總之,語文課堂“生態環境”不僅需要課堂各要素的和諧循環,而且還需要各種外部因素營造出一種充滿生命力、動態的、和諧的語文課堂“生態環境”。同時,語文生態課堂不僅要重視外在形式的和諧與否還要重視內在課堂深度。教師不能盲目附從主流意識形態,不能盲目隨從以前的見解,而是要與學生一起來分享自己獨特的看法,這自然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高要求。只有強調多方面協調合作,這個語文生態課堂才能達到持久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歐陽芬,黃小華.《課堂教學技能的創新與發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李洪生.《新課堂下教師專業發展》,新華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傅道春.《教學優秀案例分析——教師行為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美)里德利、(美)沃爾瑟著,沈湘秦譯《自主課堂:積極的課堂環境的作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潘慶玉.《語文新課程理念與實施》,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