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夫
【摘要】“協同創新”是“十三五”期間國家高職教育發展的風向標。本文以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嘗試對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找到適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高職 協同創新 研究
【基金項目】東莞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院級科研基金項目資助,課題編號:2016C01。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022-02
2015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其任務書中明確指出:計劃到2018年底,以市場為導向,,在全國建設500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在國家產業升級轉型的大背景下,各地高職院校積極推動校企協同創新,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強職業教育服務來建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一、建設背景
(一)建設依據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879所,其中近半數量為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具有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雙重屬性,作為實施職業教育的主體,必須肩負起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多領域、全方位服務的社會職能。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作為高職院校面向社會的窗口,搭建起了學校與企業、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充分發揮出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二)建設情況
2016年,福建省和浙江省已相繼在本省范圍內啟動了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申報工作,根據《關于福建省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閩教科〔2016〕38號)有關文件顯示,福建省擬在“十三五”期間建成20個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經學校申報、專家評審和公示等程序,福建省在2016年已認定8個中心為首批建設項目,2個中心為首批培育項目。浙江省是按年度來完成計劃建設,根據《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開展2016年度浙江省“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申報認定工作的通知》(浙教辦函〔2016〕147號 ),浙江省計劃2016年在全省范圍內認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5個左右,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浙江省已有27所高職院校提交了申報材料。按照教育部行動計劃的部署,此項申報工作計劃將在全國各省市全面鋪開。
(三)建設基礎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于2009年成立,是東莞市唯一一所公辦高等職業院校。2016年,學院成功立項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未來4年內,學校將以“十三五”發展規劃、“創新強校工程”、“省一流高職院校”、“省示范校”項目建設為引領,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學校內涵與特色發展。
東莞發達的社會經濟急需與之相匹配的較為先進的職業教育為其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目前,學院已組建4個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為了更好服務東莞市制造轉型升級,根據學院“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方案”的建設部署,學院擬在原有4個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集聚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的資源,多方共建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印刷技術、服裝設計4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加強創新能力體系建設和人才提升,進一步調動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加快協同創新中心成果的產出,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路徑研究
(一)中心建設思路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由學院作為牽頭單位,在學院已有技術研發服務中心的建設基礎上,以市場和產業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以“政校行企”項目為牽引,集聚政府、學院、行業、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優勢來組建。力爭建成在省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培育面向東莞市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二)中心組建方式
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要東莞的地方產業需求為導向,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由內到外以“核心層、合作層、服務層”三層的組建方式,倡導“整合、創新、共享、服務”的運行機制,積極探索理事會領導下的“產權多元化、使用社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企業化”的運行模式,集中圍繞人才培養、技術提升、社會服務和機制創新四個著眼點,實現中心使命與發展目標。其中“核心層”由學院已成立運作的4個技術研發服務中心構成;“合作層”包含高等院校、政府機構、企業單位、行業協會四方面元素,體現出學院強化教學、生產、服務與應用相融合,“政校行企協同,學產服用一體”的辦學模式;“服務層”是中心對口服務的各類企事業單位。
(三)中心建設思路與建設目標
中心建設思路:以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為紐帶,整合各級財政經費資源、科研成果資源、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資源,搭建政府、高校、行業、企業交流合作、資源互補的協同創新平臺,形成集社會服務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一體、有效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協同創新中心。
中心建設目標:1.建設期內,每個協同創新中心獲專利授權8項以上;年均技術服務到款額達20萬元以上,學院對外技術服務到款額每年300萬元以上,到2020年達到600萬元以上,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2.學院新增市級以上科研項目100項以上,爭取國家級科研項目的新突破;力爭產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的國家級標志性成果2項、省級標志性成果5項。3.建設期內累計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以上,實用新型專利70項以上,承擔橫向科研項目60項以上,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4項以上。
(四)中心建設舉措
1.開展企業咨詢服務
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是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服務經濟建設、促進科技進步的有效方式。學院擁有人才智力、信息和網絡等方面的優勢,通過“企業咨詢”活動向企業提供技術和人才等各種創新資源,幫助企業解決科技創新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培育科技創新團隊,搭建創新平臺,聯合申報各級、各類項目是電子信息研發中心服務企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建設期內,各中心有計劃地組織教授及專家深入企業調研,參與企業項目的咨詢與論證,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深度參與項目的實施執行。
2.教師參與項目實踐
在中心建設期內,學院將組織各協同創新中心的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研發人員共同開展研討活動,相互學習探討科研和教學經驗,總結項目開發及專業課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并深入探討將真實項目開發中的經驗、方法和策略充分有效地應用到實際教學中的思路和方法。
3.開啟深度校企合作
建設過程中,各中心通過積極向企業提供技術和人才等各種創新資源,尤其是在申報項目,解決科技創新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新方法的普及和推廣運用等方面與企業深入合作,企業獲得了實打實的效益,教師也從中找到了項目的切入點。
各中心將根據企業需求,主動適應并為企業服務,充分體現教育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并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規律。校企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符合互利原則并能實現校企雙方的利益,進而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院和企業雙方在各自的利益上形成良性互補,就使校企雙方牢牢捆綁在一起成為利益共同體。
三、加快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思考
(一)構建協同創新利益共同體
協同創新中心在實際建設進程中,首先要解決是如何將學校的公益性與企業的營利性統一起來,以達到共同的利益訴求。因此,找到“政、校、行、企”各合作參與者的共同利益目標,實現共贏,是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基礎條件。共同的利益目標既要能體現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又要體現學校與行業、企業作為參與主體的合作共贏。最終目標是實現各參與方都提供應有的服務,特別在科研項目申報、企業培訓、技術服務、學生實訓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實現利益最大化。
(二)培育協同創新服務團隊
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的目的是服務社會,依托各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出一批協同創新服務團隊是重要的人力保障。由于參與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各參與主體目標不同意、組織松散、特長各異,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協同組織,就無法保證協同創新的成效。根據學院的師資和企業的需求,成立研發與服務團隊組織,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協同創新服務團隊。首先,要圍繞共聚的創新目標,結合各企業實際,遴選一批骨干,由他們組成協同創新教學團隊; 其次,通過制度約束和激勵機制,建立“雙向互聘、 互聘共培”的優秀人才工作機制。
(三)完善協同創新中心體制機制
推進協同創新中心的順利落地,還必須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首先,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領導管理協調機構,通過定期聯席會議溝通,決策指導協同創新中的重大問題;通過不定期工作研討會,指導解決協同創新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其次,要明確協同創新中各個主體的利益訴求和責任邊界,建立“利益分享、風險共控、利益共創”的協同機制; 最后,要注意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樹立開放共贏的心態,統一認識到協同創新目標上午實現,就是各方利益的實現,大家都是獲得者和贏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6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 l, 2016-06-03.
[2]賀定修,涂用軍,黃玲青. 高職教育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的實現路徑探析[J]. 湖南社會科學,2014,(06):260-262.
[3]周志娟. 基于復雜性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27-33.
[4]邵云飛,楊曉波,鄧龍江,杜欣. 高校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研究[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04):79-84.
[5]陳勁,陽銀娟. 協同創新的驅動機理[J]. 技術經濟,2012,(08):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