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娟
【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有效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夠促使學生對數學進行自主的學習探究。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該不斷的探究提問的技巧和策略,誘發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的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一、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提問
(1)課堂提問要目標明確,符合數學學科本身的知識規律,設計提問時,首先應對教材進行詳盡的分析,明確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識塊間的聯系,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抓住本節中心問題并圍繞該中心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個數學問題序列,做到心中有數。
(2)課堂提問要具備新穎性、啟發性、靈活性,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思維的特點。問題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由直觀表象到具體形象,由形象識記到抽象識記,由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脫離了學生實際的過高或過低于學生的認識水平的提問,會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
(3)要把握好課堂中所問問題的度教師要根據學生易錯、易失誤的地方,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精心設問。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面向全體學生,與學生一起觀察、類比、歸納、聯想、猜想等,讓學生“置身其中”;提問時特別要“偏愛”后進生,不能把提問的重點只放在優等生身上,要能利用提問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注意以上幾個方面以后,才能科學地擁有技巧的設計問題,才有助于實現提問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緊扣教學環節,把握提問的時機
(1)組織學生的注意定向提問,這類提問適用于新課或新教材教學的開始或演示實驗等,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如“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一節,通過讓學生折三角形、圓以及平行四邊形等活動,進行提問:“對折后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吧?完全重合意味著什么?它有什么特點”。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問中自然地引入軸對稱概念。
(2)激發學生掌握知識本質的提問,能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例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設計如下一系列問題:①四邊形內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內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樣知道的?②n邊形有幾個頂點?幾個內角?是否可“轉化”為多個三角形的角來求得呢?如何“轉化”?③還可以怎樣做?通過教師的點撥啟迪,明確了“轉化”這種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從而抓住了數學的本質。
三、結合教學內容,注意提問的方法
(1)直問:對某一簡單問題直接發問。它屬于敘述性提問,其表現形式為“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樣?”等。
(2)曲問:即通過懸而未決的問題構成懸念,從問題另一側面入問,尋找契機,給學生造成一種躍躍欲試和急于求知的緊迫心理。
(3)反問:即有意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造成矛盾,引發學生展開思維交鋒,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例如:教學學生學習“三角形三個內角至少有一個角不小于60度”時,正面說理很難也不易表達清楚,這時從結論的反面去提問就容易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4)層層提問:即圍繞主題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例如:已知三角形兩邊長為1、2,求第三邊X的取值范圍中,先由三角形三邊關系得出1﹤X﹤3后,我逐次作如下變題:①若第三邊為整數則x=______②若此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求X。③若此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求X。④若此三角形為銳角三角形,求X。⑤若此三角形為鈍角三角形求X。通過變式,層層設問,由一般到特殊,由局部到全面使思維步步深化。
(5)追問:是對某一問題發問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針對問題的更深層次處發問,其表現形式為“為什么”“請解釋其算法,推理依據?”這樣便于順竿而上,易中求深。
(6)激問: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學生處于準備狀態,使用激勵性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情緒,促使其進行知識間的類比,轉化和遷移,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出來。
四、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按需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生命線”。要設計出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上,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特征,從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經驗出發,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按需提問的注意點以下幾點:①所提問題過于簡單,達不到啟發的目的;②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應該為學生搭置一些合適的臺階按需提問,讓學生循此臺階拾級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證學生的思維經歷發現的過程,而不會感到高不可攀。所以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問題的跨度,注意到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前后銜接;掌握好問題的難度,提出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把握好問題的梯度,循序漸進,采取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方法,做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按需提問。
參考文獻:
[1]莊琳.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J].中學數學教育,2004(5)
[2]陳科頻.淺談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伊利教育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