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英+++梁顯飛
【摘 要】本文提出在高校的油畫教學中,應關注當代藝術,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打破單一教學模式,根據院校的不同定位,使藝術類人才培養及課程設計具有針對性。
【關鍵詞】油畫 教學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C-0175-02
一、油畫教學觀念的演變
就油畫教學思想來說,早在20世紀,徐悲鴻就借鑒了契斯恰科夫的表現手法,吸收蘇聯教學方式,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強調“師法自然”“再現自然的真實”,油畫以寫實性技法教學為主,畫面更多強調光影、空間、明暗、造型,油畫教學更傾向于塑造三維立體關系。而藝術大師林風眠的藝術教育思想是“介紹西方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如何讓舶來的西方油畫扎根中國,形成地域特色,油畫如何本土化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寫實主義風格得到發展,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沿襲了蘇聯傳統教學模式,馬克西莫夫油畫教學思想的特點是遵循藝術規律,強調藝術教育的科學性,其油畫課程設置系統化,包括速寫、記憶畫、素描、色彩、色彩學、透視學、構圖學和造型語言基礎,油畫的表現與創作尊重自然,造型嚴謹,強調空間感和立體感,同時輔以美術與人文教育、美術理論和歷史等內容。這種系統化訓練的課程設計在當時具有一定進步意義,油畫創作開始嘗試用西方的油畫技法表現本民族的東西,畫面主題開始本土化。
再到20世紀八十年代,油畫創作風格開始多元化,抽象、表現、新具象、綜合材料的應用,不斷更新著人們的感官,創作流派出現百花齊放局面。這一時期油畫教學強調創作觀念更新,創作主體意識明顯增強,油畫造型語言多樣化發展,突破了傳統單一式教學模式,開始嘗試新觀念、新方法。新時期,隨著油畫觀念的不斷更新,畫面的個性化,風格的多元化成為關注重點,促成了各高等美術院校對油畫教學的反思,多方面藝術修養的提高,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培養,如何體現個人的藝術主張,堅持本我等問題值得思考。
二、油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油畫創作課程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20世紀受蘇聯現實主義藝術教育的影響和當時政治宣傳的需要,高校的油畫教學更多追求如何“客觀再現現實”,造型技巧訓練成為油畫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課程設置上多以寫生訓練為主,如油畫靜物、風景、肖像、人體寫生等,對寫實技巧的訓練造就了學生堅實的繪畫基礎。這種教學模式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但時代在發展,在藝術發展多元化的今天,原有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具有局限性,偏重寫實的藝術觀念不符合藝術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事實上,二十世紀以后西方多種流派的共生與出現也說明了這一點,如德國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立體派、達達主義等,藝術語言多樣化發展。
就目前高校的油畫創作課程來說存在兩種問題:一是注重畫面的內容而輕形式語言,注重創作的題材而輕風格,題材內容先行,使創作過程過于教條化,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二是注重畫面的形式而輕題材、內容,片面強調油畫的形式美感,在材料、形式上處理過于刻意,畫面呈現淺薄特征。這兩種教學都違背了藝術創作的規律,油畫創作教學應該以人為本位,應重視創作個體的主觀感受,從個體經驗出發,在創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本身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教學過程中的正確引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兩者都至關重要。
三、高校油畫教學的改革策略
20世紀我國引入蘇聯油畫教學體系,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列賓美院曾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的教學理念,這使得油畫教學開始圍繞課堂素描習作訓練展開,包括解剖學、透視學、構圖學、速寫、默寫、創作等課程的開設,強調畫面的空間、透視、結構、比例,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學院派”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也是時代的產物,是當時蘇聯堅持用“學院式”的現實主義來抵制美國自由化藝術文化的入侵。“學院派”教學模式更多體現現實主義情節,觀察對象,再現現實,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偏重寫實的藝術觀念已經不符合藝術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實際上自印象派以后,產生了很多現代流派,如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達達主義等,從藝術語言角度來說,寫實只是其中一種,在油畫教學中過分強調寫實訓練,會使學生忽視對藝術本體的關注,當今油畫教學需要推陳出新,大眾審美的提高與單一式教學模式相矛盾,針對油畫教學改革需要做到以下五點:
(一)針對學科專業劃分過細的弊端,開設綜合繪畫工作室,增加“實驗性油畫”教學環節
在課程設置上注重造型語言的基本要素,對形、色、空間、結構等進行基礎訓練,并增加“實驗性油畫”教學環節,打破單一教學模式,培養創造性思維,拓展藝術視野。如建立“綜合視覺藝術工作室”,以當代藝術實驗性教學內容為主,區別于傳統的架上繪畫,邀請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畫家、藝術批評家進行階段性授課,探索非架上藝術的多種可能性,包括“形式語言的再造”“圖像藝術觀念”等內容。通過實驗性教學擺脫傳統的主題性油畫創作模式,強調“形式即藝術本質”,探討油畫的形式語言魅力。四川美院的“新卡通”派繪畫藝術就是建立在圖像實驗的基礎之上,利用不同圖像元素,使畫面具有隱喻性、象征性和符號化特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帶給人的心理上的沖擊。實驗性教學的展開對油畫形式語言的探索具有進步意義。
(二)倡導“創作帶動教學”的教學理念,推行“綜合材料”課程設計,推動基礎性教學向創作型教學的轉變
根據現代學科與藝術發展的綜合化趨勢,加強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滲透,促成油畫教學多元化發展,推行“綜合材料”教學設計。開設非命題式創作課程,給學生自由的創作空間,發揮想象力,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推動基礎教學向創作型教學轉變。傳統的臨摹寫生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抑制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創作式”教學強調藝術背后的人文素養,能夠從個人藝術經驗出發,與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產生聯系,使學生在藝術實踐中逐步解決架上繪畫問題,形成個人風格。同時,從材料和技法應用上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和創造力,掌握繪畫材料語言的運用,如沙子、木屑、金屬、麻繩、布料等這些司空見慣的物體與油畫媒介相融合,簡單的拼貼、并置會使畫面富有張力和肌理美感,形成極具特色的個人風格,視覺效果強烈。如意大利油畫家特·勞蒂就非常重視材料的多樣性運用,鉛筆、油畫棒、水粉、香蕉水、咖啡等都能成為他作畫的工具,擅長用“破壞性”手段來構建畫面,他的材料教學呈現的是一種全新的觀察方法和思維方式。材料與技法的訓練應該減少流派、風格、觀念的影響,主題自由,使課程具有較強的體驗性。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觀念,油畫創作并非簡單的再現現實,油畫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畫得更像”,而在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新觀念的植入,新手法和新材料的運用,這促進了油畫語言的多樣化發展。
(三)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建立
互動式教學模式包括師生之間互動,油畫教學與其他藝術學科之間的互動,油畫理論學習與藝術實踐之間的互動。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油畫創作不能閉門造車,對其他藝術門類的借鑒是探索油畫形式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油畫教學過程中穿插其他藝術門類的選修,使油畫課程能與其他藝術學科交流互動尤為重要。如中國水墨畫強調意境美,水墨畫中“留白”處理手法能夠使畫面產生虛實及疏密的空間,這與意象油畫形式語言異曲同工,從中國畫中汲取構形、構色處理方式產生了中國意象油畫,區別于西方油畫寫實風格,地域特征明顯。由此可見,通過對中國畫、水彩藝術、版畫、雕塑、民間傳統美術等形式的借鑒,能夠為傳統油畫創作注入新鮮血液,使油畫風格多樣化發展。對各類藝術的兼容并包促使油畫語言表現的多樣化。同時,加強油畫教學與非藝術學科之間的互動,如文學、音樂、哲學等,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藝術修養,為油畫創作提供源泉。“開放性”和“實驗性”是國外美院教學的核心思想,應鼓勵學生嘗試新材料、新手法來創作,與繪畫、雕塑、多媒體等各領域交流與融合。國外美院教學還涉及文學、音樂、舞蹈、攝影、電影等傳統藝術外延學科,建立學科之間的互動,融為一體,鼓勵學生對個人語言的探索。同時加強藝術理論方面的學習和藝術實踐相輔相成,理論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整體藝術素養,為藝術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四)根據不同院校的不同教育定位,藝術類人才培養及課程設計應有針對性
目前,我國美院油畫教學以研究性教育為主,主要為社會輸送高端藝術類人才,但以培養藝術家為主的教學模式并不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要求。根據高校定位不同,生源質量不同,在油畫課程設置上應該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專業美院油畫教學更加系統化,油畫教學一般以不同技法和風格類型進行階段性課程教學,如中央美院設立工作室制,每個工作室風格區別明顯,教學理念也各不相同。而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就業方向主要為學校、美術培訓機構、設計公司、畫廊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能力培養尤為重要,對繪畫材料的熟悉及不同藝術風格的嘗試能夠培養創新思維,與國畫、版畫、壁畫等其它藝術形式相互滲透能夠拓寬知識外延。在課程設置上,更加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可以開設油畫鑒賞、技法與材料、藝術市場研究等關聯課程。在課程過程中,學校可以聘請藝術家、藝術經理人等來客座演講,讓學生作品與市場互動,為學生未來職業提供多種可能性。當代油畫教育應該向社會拓展。不同院校根據不同教育定位,對藝術類人才培養及課程設計應有針對性、傾向性、區別性。
(五)關注當代藝術與社會發展,打破傳統單一的架上繪畫教學模式,拓寬創作視角,豐富油畫創作的精神內涵
新科技的廣泛應用,如攝影、攝像、虛擬電子技術等與傳統媒材相互滲透,構成了當代藝術新視覺形態,藝術的發展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觀念藝術、裝置藝術最大程度發揮著藝術家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油畫課程教學單一的架上繪畫教學模式容易促使創作思維固化,當代藝術重視新材料語言的探索與研究,尤其與傳統媒材相結合的綜合實驗,使藝術創作的外延不斷擴展、深化。同時,當代藝術更多關注當下社會生活中人的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況,油畫創作并非“閉門造車”,油畫創作應該與民族意識、時代精神、文化心理相關聯,關注當代藝術及當下社會,能夠促使油畫創作在繪畫形態和精神內涵上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黃慧中.高校油畫專業理論教學與方法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9)
【作者簡介】江漢英(1982— ),女,安徽安慶人,碩士,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梁顯飛(1982— ),男,廣西玉林人,碩士,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裝飾藝術。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