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命題,劉知幾在《史通·自序》中云:“夫其書雖以史為主,而余波所及,上窮天道,下掞人倫,總括萬殊,包吞千有……”,初中歷史課程也越來越趨向于繁雜深奧,所以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就要進行有效設問,何謂有效設問,就是通過提問能激發學生興趣,通過提問能訓練學生思維方式,通過提問能培養學生理解能力,通過提問能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提問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通過提問能調整學生學習狀態。下面以初中歷史七年級新人教版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為例,談談歷史課堂中“有效設問”的實踐性認識。
一、有效設問的新穎性—以新意、有趣的歷史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 ,歌唱家定調,第一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一節課的導入應該也是如此,關于《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這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前面我們學習了西漢王朝經過漢高祖劉邦以及漢文帝漢景帝的修養生息政策,國力逐漸恢復,尤其在漢景帝后期甚至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時候即位的少年天子漢武帝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了呢?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有的說可以高枕無憂了,有的說不行,漢武帝還有好多問題要處理呢!這時候,適時出示標題,“武帝繼位 危機四伏”明確本課的中心內容,漢武帝在政治、思想、經濟方面的危機與化解措施。這樣學生對問題感興趣了,也保證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問題的解決效度。
二、有效設問的啟發性—以精心、發人深省的思維價值為學生深入思考提供階梯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起指導性作用,因此,一堂課主要是學生的活動,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們去學習和探究。但教師也不能袖手旁觀,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困難和障礙,該出手時就出手,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以教師的“啟而有法”為學生的思考探究提供啟示的“階梯”,這也許就是“人梯”的真正內涵吧!如在講授《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中政治措施推恩令時,我是這樣啟發學生的:推恩令聽上去好高大上,有點難以理解吧,誰來分析下何為推恩令,學生可能會揭曉其內容:下令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等同于縣的地位,歸郡管轄。這時候其實絕大部分學生還是一頭霧水,毫無頭緒,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推恩令的內容,我在課件PPT里設計了讓學生模擬切蛋糕這一環節來解釋這個概念。其中一位同學是這樣劃分蛋糕的,如下圖所示圖1—圖2。
其實這種形式不是唯一固定的,不同的學生有不一樣的結論,結論不重要,關鍵是通過這個環節,啟發了學生更好地理解推恩令這一概念。也深刻體會到漢武帝鞏固統一措施的巧妙之處,對這一課內容的感受更加立體化。
三、有效設問的思想性—以睿智、富于內涵的深遠立意,培養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
一節有效的歷史課學生光掌握一些歷史知識即“史實”是不夠的,更應該通過這些“史實”明白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關于本課我是這樣設計的:漢武帝摒棄前人的削藩策推行推恩令;漢武帝摒棄前人的焚書坑儒開創獨尊儒,學生順勢會得出結論:漢武帝勇于創新。我及時插入創新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靈魂。這時候氛圍一下子調動了起來,很多同學侃侃而談:歷史的魅力在于積累……漢初的休養生息積累出漢朝的盛世局面!歷史的魅力在于創新……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賦予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歷史的魅力在于借鑒……
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偉大發現應歸功于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問個為什么?!倍还澓玫臍v史課就要充分利用好這個一問,問的好,問的妙,問的適時,這一節課也就離成功不遠了,我想這就是歷史課堂的有效性的靈魂——有效設問。
參考文獻:
[1]程鵬.《中學歷史教學》.華南師范大學,2016年第06期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