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是人們學習和掌握各門知識的基礎學科。其聽說讀寫中所涵蓋的內容,蘊涵著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因素。它不僅直接孕育創造性思維的諸多品質,而且滲透在其他學科之中,內化為各門學科的重要基礎。所以說語文學科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具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學科。
【關鍵詞】語文 學科 創新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061-02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語文教學要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就必須營造一種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和諧環境。這首先需要融洽師生間的關系。因為,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它要求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共同參與。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每個學生都是帶著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入語文學習的。在學習過程中,同一篇文章、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千差萬別。為此,教師要充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力求給每個學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機會,鼓勵他們積極思維,大膽提問。其次,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創新意識的培養。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等優勢,在語文教學中應選擇恰當的媒體,為學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質,使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體驗、去領會、去發現,學生在得到愉悅的同時既獲得知識,又有助于他們架起創新思維的橋梁。如《松鼠》一課,如果光憑教師抽象的說教式講解,學生學得乏味,認知亦膚淺。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及特點恰當采用錄像與投影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播放錄像使學生猶如置身于大森林中,親眼目睹松鼠在林中覓食、繁衍生息,創設出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
二、發揮語文學科優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過程既是一個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也是 一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一篇篇文質兼美、文情并茂的典范作品,題材、風格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對課文的閱讀和分析,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讀中進行思維,在讀中有所感悟。因為,課文的意義和價值是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是學生和作者共同創造的。如教《愚公移山》一課,引導學生對“愚公到底愚不愚”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把學生從對文章表層結構的認識引入到對課文深層次的探索,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討論中,有的學生說:“愚公移山沒有必要,搬家不就解決問題了?這么簡單的問題,而愚公卻想不到,這不表明他是名副其實的愚公嗎?”還有的學生說:“愚公不愚。他移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子孫后代造福。這愚公的目光遠大”,“面對困難,愚公表現出無所畏懼的態度,而不是采取簡單的搬家來逃避,這正表明了愚公的可貴”,通過這樣的討論,使學生的思維向多角度、深層次發展。
三、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需突破傳統的教育觀念,摒棄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學生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行探索、發現的過程,而不是只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結論。學生對新知識、新能力的獲得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可以說,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他們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自我建構的過程。同時,學生學習主體的發揮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為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提供了理想的認知工具、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的過程是在學生主動參與下主動完成的,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如教《天山景物記》一課,教師精心設計了兩個模塊。
1.在網上設計了一條“某旅行社為新開辟的新疆天山旅游的行線招聘導游的啟事”。同時,將課文內容歸納成五條旅游線路:美麗的天山風光,迷人的夏季牧場,幸福的牧民生活,珍奇的天山物品,富饒的天然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條線路,并將課文的內容編寫成相應的導游指南,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便被充分調動起來,紛紛通過互聯網絡搜尋有關的編寫格式、信息資料等。并根據自己獨特的創意和構思完成自己的作品。
2.通過網上預選,競爭上崗,教師將學生的作品按同組進行預選,并通過網絡給予個別指導。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學生在群體的協作學習中,相互影響,取長補短、交流提高。這種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使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自然化,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充分體觀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動手實踐以及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作者簡介:
韓治敏(1969.10-),男,山東日照人,本科學歷,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