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記憶資源,具有重要的保護、科研、教育價值。在互聯網到來的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公眾關注度不高、網絡的不安全因素和所有權歸屬問題。本文著重從拓寬宣傳途徑、增強網絡傳播安全性、加快相關法律建設這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問題;對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作為人類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它維系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命脈和根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雙重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與一般檔案資料不同,它承載著人類文化的寶貴記憶,具有資源分布零散、地方特色性強、內容豐富性、載體多樣性及保管分散性等特征,且尚未形成統一的檔案分類標準和管理方法。雖然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4級保護體系,但是還有一些瀕危非遺項目急需保護,如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活字印刷術、麥西熱甫、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
一、新時代保護非遺檔案方式的轉變
過去,我們形成的檔案多以紙質、膠片、錄像帶等傳統的材料為保存載體。現在,科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給社會發展、人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檔案保存工作帶來了技術的革新。
利用現代化數字信息技術,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資料如:手稿、音樂、照片、影像、藝術圖片等通過掃描、錄音錄像、多媒體、3D虛擬交換等方式轉化為數字化格式,可以長期保存在計算機硬盤、光盤等存儲介質中。在我國,有些省市已經利用先進技術建立了非遺資源數據庫,如中國榮昌陶藝文獻專題數據庫、楚雄彝族文獻專題數據庫、伏羲文化文獻專題數據庫、山西喜劇文物文獻數據庫等。這些手段都體現了新時代檔案的留存方式是多樣化的,載體形式是多樣化的,甚至傳播也是多樣化的,使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更直觀、形象地的形式展現給全世界。
二、新時代背景下非遺檔案保護出現的問題
(一)公眾關注度不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它承載著人類文化的寶貴記憶,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知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數并不多,了解非遺文化的人也是多數,更不用說繼承和發揚老祖輩留下的文化精髓了。
非遺檔案不應該是“死”的檔案,應該成為“流動”的檔案,被公眾所熟知,能夠培養和提高大眾的文化情懷,以“活態”傳承下去。
(二)網絡的不安全因素。互聯網時代下,對非遺資源進行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使得非遺檔案能夠搭上與國際接軌的快車,能夠以新的形態向全世界展現。但是網絡是把雙刃劍,迅速傳播信息的同時也給信息本身帶來了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非遺檔案中涉及的內容可能包含個人或集體的商業秘密,如傳統手工技藝或飲食醫藥配方等。一旦網站的檔案資料被泄露了或是被不法分子攻破甚至販賣,不僅對傳承人造成經濟損失和榮譽影響,更會對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造成傷害。
(三)所有權歸屬問題。個人或集體是非遺的傳承者、創造者、享用著,他們在非遺的傳承、保護、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保護主體進行歸檔時,有些個人或集體創造的非遺資源,由于所有權關系尚未明確,往往會導致糾紛。有時,簡單地將個人財產的非遺作為公眾資源進行分享,就會使傳承者的權益遭到侵犯。尤其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傳播路徑變寬,傳播速度變快,與此同時也帶來了版權、知識產權等侵權問題。
三、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拓寬宣傳途徑。在新時代下,互聯網到處可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已經建設的有聲有色,希望各省市也能積極投入到非遺網站的建設、宣傳上來,形成具有省市特色的網站。與此同時,還應開發更多的手機終端APP軟件,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獲取非遺文化知識,足不出戶就能體會民族文化的魅力。
收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建立專題非遺檔案數據庫,用新媒體技術來統一管理現有資源,制定統一的分類標準,分級進行編碼保存,不僅為實現資源共享搭建了平臺,也是宣傳推廣非遺的有效途徑。
開展非遺檔案開放日等參觀活動。各省市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單位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定期向外界開放檔案,歡迎各界人士參觀學習,對非遺文化的宣傳與傳播大有益處。
(二)增強網絡傳播的安全性。非遺檔案保密資源一旦泄露,對傳承人和國家都會造成不可預測的損失。所以,在網絡建設時,應著重強調網絡的安全性,采用網絡加密技術、網絡入侵檢測技術、防火墻、防病毒等高新技術,將檔案資源的風險系數降到最低。
(三)加快相關法律建設。從非遺的范圍來看,知識、技能等資源,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產權。而相關的所有權問題和利用資源所創造的商業價值,總會涉及到利益糾紛問題,這就需要國家盡快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用法律武器約束和保護非遺繼承人的相關權益。非遺繼承人也可以通過對商標的預防式注冊和申請發明專利等手段保護自己的應有權益。
【參考文獻】
[1]鍋艷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價值與開發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6(06):57-60.
[2]胡鄭麗.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的重構與闡釋[J].浙江檔案,2017(01):22-24.
[3]趙山山.論新媒體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的影響[J].云南檔案,2016(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