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盛麗
【摘 要】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識的基礎,初中物理學的內容由物理現象、事實、概念、規律和理論這幾個方面組成,由于物理規律反映的是物理概念之間的聯系,掌握物理概念是解釋物理現象的前提,所以物理概念是物理規律和物理理論的基礎。
【關鍵詞】物理概念;物理規律
一、前概念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并且對于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有了自己肯定的觀點,我們稱為前概念的影響,如果前概念與新概念發生認知的沖突時,嚴重影響新概念的建構時,阻礙了新概念同化到學習者的認知中時,我們把這種概念稱為前概念造成的疑難概念。
物理前概念具有廣泛性,學生在學習物理前已經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已經擁有生活經驗,正是由于廣泛的前概念的影響,根深蒂固的存在腦海里,教師在進行物理概念教學時,遇到了難題,如果采用傳統教學,用正確的概念覆蓋錯誤的前概念,“滿堂灌”或者“填鴨式教學”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頭腦當成一個空容器,以為可以不斷的往里灌輸,而部分的教師并不知道,學生的頭腦里已經存在了大量的前概念,最終造成了整個知識概念的混亂。前概念還具有頑固性和負遷移性,隱蔽性的特點。教師應該根據前概念的特點,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前概念,了解到學生心中的前概念,包括前概念形成的原因,建構的過程,必須將原來錯誤的認知結構解體,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認知結構。
二、抽象思維能力有限
由于此階段的兒童已經具有系統的邏輯能力,包括思維的可逆性和平衡性,其思維發展水平接近于成人,身心發展雖然逐步走向成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雖然已具備一定的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但抽象思維還不夠成熟,仍是依靠感性經驗的支持,因此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要以直觀表象思維為先決條件。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中,直觀現象總會先入為主,比如在學習力的概念時,教師提出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在實例分析時,當老師提出了人推墻,受到了哪些作用力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學生都直觀的認為由于施力物體是人,因此墻受到了推力,但提及到人是否受到力時,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就會認為不受力,并且以人并沒有發生運動狀態的變化為理由。這個直觀的表象導致了學生對力概念的簡單理解,并沒有深入思考。有經驗的老師通過改變情景,就可以推翻學生錯誤的觀點。如讓推墻的人穿上輪滑,人就會往后退,或者讓學生體驗一下推墻的過程,感覺到人受到了擠壓,這些真實的感受就能引導出學生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由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限也影響物理概念的教學,形成學生困惑的疑難概念。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直觀表象是哪些,運用了哪些思維方式去思考,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改變思維方式,更好的形成物理概念。
三、來自學生心理的影響
學生的心境會影響概念的建構,如果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時,心情是愉悅舒坦的,放松的,好奇的,學習狀態是勤奮的,主動的,個性獨立的,不依賴教師,面對困難時,有敢于挑戰的勇氣,那么就可以輕松、容易并且成功建構概念。當學生在概念學習時,學習狀態如果是勤奮,獨立不依賴老師,敢于挑戰困難時,就可以成功地建構概念,反之,所學的物理概念就會轉變為疑難概念。
懶惰心理:因生源條件的條件限制,筆者任教學校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靠海吃海”的漁民子女和進城務工子弟。父母忙于生計而忽略了對他們的管教。這些孩子在校無目標學習,還能在老師的壓力下有所顧忌,而回到家之后就猶如“脫韁野馬”般自由散漫了。無人監管再加上對學校壓力的反彈,他們會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這時作業就成為了沉重的包袱。為了應對老師的壓力,它們要么上“作業幫”尋求答案,要么早早到校后抄襲,總之草草應付了事。這些懶惰厭學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就是父母和教師單方面的要求,讓他們學習物理,自然“無功而返”。
四、來自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
孔夫子說“有教無類”,但對于一個接近50人的班級來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狀態都不一樣,相應地每個老師的教學水平、教學風格各不相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風格的老師不同的授課方式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影響。有的老師喜歡復習引入,認為承上啟下,可以融會貫通,有的學生就會覺得是“炒冷飯”枯燥乏味,甚至反感。還有的教師課堂上要求非常嚴格,表情嚴肅,不言茍笑,使學生產生了懼怕心理,課堂上氣氛壓力沉悶,學生噤若寒蟬,不敢與老師溝通,久而久之失對物理失去熱情。教師的教學方式導致了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不同的心理狀態又導致學生對物理概念態度不同,所涉及到重點概念就會轉變成了疑難概念。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以學生為本”放在首位,改變上課的策略,調整內容的難易度,那效果可能微乎其微。所以與學生的溝通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每個學生的性格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并對教學設計進行改變,設計出符合學情的教案,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進程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季培林.中學物理前概念及其轉化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