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青
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四大要素。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地理教育改革的制高點。
一、調整三維目標,體現素養要求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制約課堂教學的方向,規約教學活動的方式和步驟,其達成程度是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是我們從教書到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的要求。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深化。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更指向于教育的真實目的,那就是育人。因此,核心素養取代三維目標也成為了必然。
筆者以地理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為參照,分析《人口的空間變化》的課標要求“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挖掘本節課知識點和四大核心要素顯性或隱性的相關性,對其相關程度進行分析。本節內容中“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比較了國際、國內人口遷移不同時期的特點,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時空分析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特點,與核心素養中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國內古代人口遷移,可以讓學生調查本鎮區大的宗族遷移歷史,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而“人口遷移的影響”這一知識要點和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息息相關,我們要抓住這契機,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
在分析課文知識要點與核心素養的相關性后,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思考“應該重點培養哪些素養”及“如何培養”,對原來的三維教學目標進行了以下的調整。
知識與技能:①能說出人口遷移的含義及類型。②結合具體實例,說明人口遷移的原因。融合核心素養后,增加:以小組為單位,實地調查三鄉鄭氏的人口遷移歷史,說明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培養學生愛鄉情感、溝通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掌握人口遷移統計圖的判讀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融合核心素養后,增加:根據“三鄉建國以來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表”,分析三鄉鎮人口遷移的特點、原因、影響,提出解決方案,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空間認知和區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辯證的認識人口遷移的影響。融合核心素養后,調整為:能結合雄安新區的案例分析人口遷移對地理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逐步養成辯證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態度,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學會提出具體解決策略,形成適應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品格和核心能力。
二、構建問題串,激活地理思維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地理學習的難度加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問題串”是將某一學習內容以“問題”為線索,并將難度較大的問題依照知識、能力、思維層次與結構拆分成相關的多個問題,串聯后出現。有效地設置問題串,有利于學生盡快適應地理教育改革、形成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
比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內人口遷移”這一部分內容,結合我鎮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來分析,能很好體現這一時間內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問題情境一】圖1為我鎮建國以來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圖,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串1:
①我鎮上世紀60年代以來常住人口的變化有什么特點?
②結合不同時段的背景,分析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
③不同時段人口數量的變化對我鎮的影響如何?
④針對上題中提到的不利影響,為我鎮的發展提建議。
學生活動:讀圖說出我鎮建國以來人口增長變化的三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人口增加緩慢;20世紀90年代后至2000年前人口增加迅速;2000年以來人口增加減緩。根據不同時期的背景,結合我鎮大型工廠(如寶元鞋廠的變遷等),分析我鎮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接著,分析人口變化對我鎮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最后,針對出現的問題,為家鄉發展獻計獻策。
(設計意圖:以家鄉人口變化為情境,從現象、原因、影響、到對策設置了4個問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考查了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分析探究能力,特別是綜合思維能力,同時也滲透了愛鄉情懷,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問題情境二】雄安新區的圖文材料(略)。
問題串2:
①建設雄安新區引發的人口遷移,與來我鎮工作引發的人口遷移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②預測建設雄安新區引發的人口遷移,對北京和雄安有什么影響?
學生活動:閱讀圖文材料,對比我鎮的人口遷移,分析新時期人口遷移的新特點,
(設計意圖:以新時事、新熱點為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動態;對比來我鎮工作引發的人口遷移,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實踐能力
當前教學實踐中,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仍處于弱化或缺失的局面,教師在教學中應多積累教學素材,尤其是鄉土地理的素材,將其體系化、問題化、實踐化,為開展實踐活動提供探究性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促使地理實踐能力的落實。
比如:鄭姓乃我鎮一大姓氏,人才輩出(如近代啟蒙思想家鄭觀應、著名導演鄭君里、中科院院士鄭守儀等),為國家和家鄉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鄭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裔,發源于中原,與中國古代幾次大的人口遷移事件有關,是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縮影。而本班也有很多鄭姓同學,因此,在《人口的空間變化》這節課,我組織了“三鄉鄭氏遷移歷史”為主題的實踐探究活動,要求學生向村內的族老調查三鄉鄭氏遷移的有關情況,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借閱相關的書籍等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最后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向全班介紹三鄉鄭氏發源,遷移的歷史背景、原因及遷移路徑。在實踐活動后,學生總結了以下心得:“正所謂落葉尚且要歸根,何況是自稱具有感情的人呢?一個人,惟有弄清自己從哪里來,才能明白自己要到哪里去。我們每個人應身兼背負起家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