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東
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閱讀中品味與感悟文本,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厚學生的人文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工作中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進行探究性閱讀,拓展自己的閱讀面,提高其閱讀能力。本文著重論述了,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利用圖書館的閱讀技能,使他們‘‘善于讀書自學,尤為重要與緊迫。
關鍵詞:培養;中小學生;圖書館
學習是獲取智慧的來源。怎樣獲得知識?有一句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方法”,也就是說要他學會了“如何學習”, 哪就會受益終身。學有成效的人,都很重視利用圖書館方法和技巧。自學更需如此。怎樣花最少的時間學到最多的東西?如果你能熟練地利用圖書館,那么對你畢生的學習和工作都得益匪淺。比如,你如果能熟練掌握查找圖書資料的方法,那就能毫不費勁地了解與運用學校圖書館收藏的文獻資料;你學會檢索工具書,就能比別人更迅速地收集全世界科學文化的各方面的動態和成果。
經過究研發現:指導學生從小開始學會利用圖書館,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及閱讀技能起到極大作用。學生學習善于利用圖書館與閱讀越早,學生的獨立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與閱讀技能及跟他們整個精神生活的有機聯系就越密切。而且在他們利用圖書館與閱讀時發生的思維過程越復雜,就越有助于智力開發。在利用圖書館與閱讀的實踐中能同時進行思考,理解,揣測等等。一個善于自學的學生,掌握了利用圖書館與閱讀技能,知識才能在學生精神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才能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教育家研究認為一個善于在利用圖書館與閱讀中思考的學生比起那些沒有掌握這種技能的學生,干任何事情都更快,更順手?,F代的中小學生,應從小就親近圖書館,利用圖書館,學會如何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持續有恒的學習,才能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并實現自我的理想,締造有意義的人生。
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圖書館藏書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資源,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是記錄社會與自然知識和情報的各種信息載體。圖書館的藏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遠起人類誕生之日,近至當今之世;大至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小至人們的日常生活,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凡歷史上為各個學科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某種創造性的貢獻的人,如:從柏拉圖到馬克思列寧,從孔子到毛澤東,無一不是利用圖書館藏書而成為知識淵博的一代偉人的。
圖書館給我們終身學習教育的精神糧食,也提供公開的教育機會多元的學習途徑以滿足人生各階段知識的需求,利用圖書館這一知識寶庫,用教育來推動終身學習,以全民為施教對象,以全人為施教的課程內容,以終生為施教的時間,以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為目的,是最重要的終身學習機構?,F代中小學圖書館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擴展和深入。有學者說:“沒有圖書館,就沒有學習;沒有圖書館,就不成為學校。”又說“圖書館是學校的心臟”。但,現在我們中小學有的中、英、數、理、化、政、史、地、生物等學科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照本宣科,停留在填鴨式的教學水平。只是把重要的,該背誦的內容列成綱目和表格,同時,提供了評鑒學習成果的測驗題。使學生變成“復印機”,把學習過程簡單化,不需要動腦思維,不需要動手去找資料,去記錄,也不需要組織,只要“死記”就行了。使學習過程枯燥、死板,扼殺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如果,每節課都能由教師引領,由同學們發問,就自己想知道、想學習的東西來當主題,再帶他們到圖書館找答案,并展開探索,討論,與研究,師生互動,找出真知,那么上課就有趣多了?!皢栴}”是由我心里發出來的,“解決問題的答案”是我自己從參考書、網絡、某些書或同學們間或師生一起研究找出來的;學習由“學生”來掌握、由“同學們”發動,學生們學起來就有激情,效果當然大不一樣了。整個學習活動中包括了:組織,查找,探索,概括,論證,交流與反思等過程, 使學生動腦,動手能力都得到全面發展。 現在教育改革的精神就是要改這個,要中小學校注重活潑生動的教法,豐富多樣的教材,沒有制式的標準答案,只要適合個人而且親自去查證的解答都是好答案。看來,中國中小學教育要翻身了,師生互動的課堂逐漸會建立起來。不懂得利用圖書館的技能就有可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為人師者,著手培養中小學生的利用圖書館與閱讀技能,使他們“善于讀書自學”,尤為緊迫。
參考文獻
[1]李瑞歡.談網絡時代圖書館對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J]《科技資訊》,2014(36):256-256
[2]張雙蓮.培養中小學生利用圖書館的能力[J].《湖北教育:政務宣傳》,2004(2):42-42
[3]張新庚.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培養初中生課外閱讀能力的研究[J].《文理導航旬刊》,2017(2)
[4]鄒小燕.中學圖書館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8)
[5]張吉芳.培養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J].《考試周刊》,2017(6):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