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云
南京師范大學李星云教授認為,數學核心素養,包括了數學交流、數學推理、運算能力、空間觀念、數據分析能力、數學建模。數學的核心素養是數學教學的靈魂,如何將核心素養植根于數學教學中,是當前數學教學所要考慮的問題。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要根據小學生的心智成長特點和心理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愛好數學、學會學習、快樂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的相結合,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引導學生愛好數學、學會學習、快樂學習
愛好就是一個人的興趣所在,是人們根據自身的環境所產生的對某種事物或行為的喜愛和興趣。興趣和愛好都和人們的積極情感相聯系,培養興趣愛好是推動人們努力學習、積極工作的有效途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無不表明著興趣對學習的內驅動作用。興趣,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數學教學中設置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需要。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將參與活動變為自身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設置學生參與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活動的新鮮、有趣,從而產生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時,把學生帶入情景,進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每個環節都要使學生的情感交流得到充分展示,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的集中,學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狀態,這樣學生才能學好數學知識。
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他們感受到“生活處處是數學,數學與生活同在”。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數學用意識,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從而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數學過程中,教師可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如讓學生當媽媽理財的小幫手。基于學生已經在一年級時學會了加減法和簡單乘除法,在二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幫助媽媽記賬,清楚記錄家里每天的生活開支,包括開支的項目和每一項開支的具體情況。教師把制定好的表格發給學生,并進行每周的開支匯總,包括項目的匯總和橫向的每天開支,教師把每周積累起來,一學期裝訂一個本子發給學生。這個記賬看起來的很簡單,但好處多多:第一,學生每天晚上都會跟媽媽進行溝通,每天媽媽把生活的開支告知學生,學生進行記錄,有利于學生與媽媽的情感交流,同時讓學生參與家庭的管理,體會到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第二,二年級學生能從記賬中熟練運用數字,懂得小數點的運用,懂得繁瑣數字的加法運用,從而促進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提高。第三,從每天的記賬,培養學生做完整一件事需要持之以恒,培養學生耐心和恒心,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嚴密的理性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進行思考,運用正確的推理方法、推理格式、準備而有條理地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嚴密性活動,并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同時,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是人們在從事數學活動時所必須的各種能力的綜合,是數學能力的核心。
小學的數學教學首先應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學好數學,在學好數學過程培養學生一種嚴密的思維能力。在小學一年級教授加減計算時,教師就應要求學生準確計算、對齊數字數位,這其實都是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然后,在數學課中,教師要經常性地要求學生驗算,通過驗算,檢驗答案是否準確。這也是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準備錯題本,把錯誤、或模糊的題目收集在一起,然后把錯誤的問題糾正,進而進行歸納和總結經驗,分析錯誤的原因,這也是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一旦具備了嚴密理性思維能力,就能為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學生具備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就不會丟三落四,處理各種事情就會井井有序;學生具備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閱讀、寫作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