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飚
區域教育質量監測是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客觀數據和科學依據的基礎工程,也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作為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的佛山市南海區,是國家“推進基礎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近年來,南海區努力建設區域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形成了“測——研——導——測”的循環模式,以質量監測為起點,以課題研究為突破,以學生指導為抓手,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學生發展的區域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主要包含理念導向、內容建設、隊伍建設、流程建設和結果運用五方面的內容。
一、理念導向:促進學生發展的質量觀
首先,教育質量的核心是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的最重要標志是學生全面而充分地發展,無論是教師的發展還是學校的發展,其最終目標都是指向學生的發展。教育質量監測要為學生發展服務,要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成才觀,為學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其次,學生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學生發展水平包含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和學業負擔狀況等內容。教育質量監測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扭轉片面關注學業成績的不良傾向,在監測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也要關注其品德發展和身心健康狀況,以及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因素,如睡眠時間、作業量、學習的愉悅度等。
再次,學生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除了學生的自身因素外,教師、學校、家庭、社區也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育質量監測要充分重視對教師教學教研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學校教育裝備和課程設置、家庭環境和社區教育設施的監測。
二、內容建設:覆蓋影響學生發展的相關因素
參照教育部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南海區制定了具體的監測內容指標,覆蓋學生學業、身心健康和教育環境三個方面。
在學業因素方面,監測內容涵蓋了學生學業成績及相關因素。監測關注學生所有科目的成績水平,每學期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學科學業水平抽測,既監測語文、數學、英語等考試科目,也監測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考查科目。在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業負擔、興趣特長、課堂教學行為、教學策略、師生關系、一般教育行為、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等方面進行指標開發,并在每學期開展學生學業影響因素調查。
在身心健康方面,重點監測學生的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中包括生活滿意度、網絡使用、網絡成癮、學習焦慮、社交焦慮等。
在教育環境方面,重點監測家庭環境、班級環境、學校環境。在家庭環境方面,對家庭溝通、家庭教育、家庭氛圍、家長對學校滿意度等指標開展監測;在班級環境方面,教師教學及研究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是關鍵因素,因此,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教學研究能力、競賽指導能力、主觀幸福感、職業倦怠、壓力、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情緒管理、對學校滿意度等指標進行監測;在學校環境方面,重點對辦學規范、教育裝備配置水平、信息化建設應用水平、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等指標進行監測。
三、隊伍建設:在實踐和研究中成長
隊伍建設是實施監測的保障。南海區積極爭取國家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支持,加入了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的區域教育質量監測與提升聯盟,與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的專家團隊合作。上述的研究機構和專家團隊提供了政策咨詢和專業指導,確保了南海區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專家團隊從方案設計,到各類工具開發、數據整理與分析以及報告的撰寫,全程指導,幫扶而不包辦,既規范整個工作流程,保證監測結果真實有效、評價客觀科學,也培養了南海區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專業隊伍。
在區內主要組建好三支隊伍:一是組建教育質量監測領導隊伍,由區教育局直接領導,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牽頭,局內各職能科室參與,鎮(街道)教育局配備專責人員,構成領導團隊;二是組建教育質量監測實施隊伍,從區、鎮街、學校中抽調骨干教師人員,組成三級管理和實施隊伍,負責監測體系建設和各流程的實施;三是組建專業研發隊伍,主要負責監測指標體系的完善、監測工具的編制、數據的分析和解讀、撰寫監測報告等工作。
同時,通過四個途徑培訓隊伍:一是舉辦業務培訓,邀請國家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專家來南海區作報告,使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和骨干教師人員明確教育質量監測的意義、價值及基本做法,掌握解讀報告的基本方法,營造良好工作氛圍;二是組織專業培訓,以講座和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導區骨干教師人員編制測量工具、解讀分析數據、撰寫研究報告;三是開展實踐研修,由南海區專業團隊創編測量工具,分析數據,撰寫研究報告,并在專家的直接指導下,結合區內實際,不斷完善;四是參加省課題研究,組織區教育質量監測隊伍核心成員參加廣東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重點課題項目研究,從而初步掌握監測指標體系的研制方法。
四、流程建設: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結合
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流程建設,既要遵循科學規律,又要符合地方實際,依據教育綜合改革的需求,以發展為目的,三年一輪,每年監測的指標有所側重,系統推進。
一是確定本學年度監測的重點和定位,完善和明確監測的各項指標、監測對象,撰寫《教育質量監測與提升實施方案》。二是獲取基礎數據。基礎數據主要包括學校基本信息、教師基本信息、學生基本信息等,由教育局相關科室和學校提供。三是開發監測工具。監測工具包括部分監測學科學業水平測試工具、學業相關因素的調查問卷、與身心發展相關的調查問卷、教師調查問卷、家長調查問卷等。每種監測工具都在國家和省級教育質量監測專業機構以及相關高校教育測量研究機構的指導下開發。四是收集、整理與分析監測數據。通過質量監測信息技術平臺,實現海量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并由專家團隊進行初步的數據分析,再由區團隊結合實際情況和擬解決的問題,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解讀。五是撰寫監測報告。報告分為四個層面:①區域總體報告,從學生學業發展狀況、學生身心發展狀況、教師發展狀況、學校發展狀況和家庭教育狀況五個方面對全區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提出建議;②區域專題報告,從學業、身心、環境三個方面對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并提出建設性意見;③學校報告,從相關數據分析中發現學校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④學生個人報告,提供學生發展的全面數據,指出學生發展的階段特征和優勢,提出改進建議。
五、結果運用:全面指導學生發展
指導是學校在教學和管理之外的第三大職能,學生發展指導包括學習指導、生活指導和生涯指導三個方面。教育質量監測,為學生發展指導提供了基礎數據,也為檢驗指導的效果提供了科學途徑。基于監測數據的指導,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1. 為學生發展提供政策和資源保障
教育質量監測一般于七月收集數據,八月分析數據,九月撰寫報告,十月發布報告,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教育行政決策和管理提供真實依據,便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實際需求制定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為學生發展提供政策和資源保障。
2. 為學生發展定制研究課題
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診斷分析,設立區域規劃課題的年度項目和年度小課題,針對存在問題,組織隊伍、整合資源、集中攻關,尋求最優解決方案,促使課題研究從經驗型轉向實證型。在課題結題后,以“成果推廣立項”的方式,幫助廣大教師在實踐中運用成果。
3. 為指導學生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檢驗
質量監測為教師、家長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指導和生涯指導提供了真實具體的數據,同時,也檢驗了學生發展指導的效果,避免了指導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4. 為學生發展建設各具特色的學校
在質量監測的過程中發現,“千校一面”式的學校建設,不利于學校的課程建設和文化營造,不利于師生關系的改進,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南海區加大特色學校建設力度,開展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項目,為特色學校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同時,開展特色學校專項研究,為特色學校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經基本形成特色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良好局面,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
5. 為學生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教育質量監測報告作為校長業務培訓和教師業務學習的重要內容,每年在全區專題研討會上公布,由媒體公布報告的相關內容,并由報告組到學校作針對性問題反饋,從而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樹立全面的教育質量觀和正確的人才觀,建立以人為本、基于過程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對教育的內涵發展、教育管理的優化、教學方式的轉變產生直接有力的積極影響。
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建設,是一項持續推進的系統工程,未來南海區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化:一是建設信息化平臺,提高數據處理水平;二是加大隊伍培訓力度,提高工具研制水平;三是開展學校案例研討,分享質量提升經驗;四是開發教師個人報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本欄責任編輯 羅 峰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