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麗
音樂教育是多元化的。在越來越注重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潛能、個性創造的今天,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他們培養成為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而是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一、轉變教學觀念
1. 成為自己學科教育的決策者
在音樂學科的教研活動交流中,很多音樂教師都會有這樣一個共鳴:學生普遍反映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而這主要是因為教材老化和教學方式單一。因此就要求教師要打破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的束縛,揚長避短、靈活教學,在尊重個人喜好的同時,也要抓好突破點,自由拓寬音樂教學內容及重點教學目標,制定出一套靈活多變的實用教材,真正成為自己學科教育的決策者。
2. 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信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實現自我角色的轉換,把自己從一個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轉變成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很多教學嘗試也使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深受啟發,例如在講“交響詩的有關知識”和賞析《中亞西亞草原》這一單元內容時,首先讓學生按照課前要求進行小組分工,并要求各組在課外先完成自己的演講課件,課堂上也嘗試放手讓學生進行各小組結題演講。這節課,學生表現非常活躍,對音樂的理解也非常新穎。課件制作從畫面、解說到音樂的搭配也風格各異,各有可取之處。這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發揮了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應探究如何把一堂音樂課從單一的教唱向分析型、理解型、動手型、研究型轉變的策略,使音樂課真正成為影音畫相結合的具有探究性的課程。
二、注重即興教學
可以說有音樂課就有即興教學,只是每堂課即興成分的多少不同而已。有時一節課最大的閃光點就是教師即興發揮得最好的地方。因此,如何把握好即興教學的運用?
1. 借題發揮
當課堂遇到偶發事件,教師可針對特別的課堂情景和學生情緒,因勢利導,借題發揮。例如:《音樂周報》上有這一事例,有位教師在準備上音樂課之前,發現學生情緒異常。原來是學生剛參加完本班一位12歲同學(因意外死亡)的追悼會后才返校來上音樂課。在此情況下,這位教師果斷放棄了原教學方案,即興地在鋼琴上彈起了《哀樂》,伴隨《哀樂》的是學生的一片哭泣聲。之后,教師將學生悲痛情緒引入到《哀樂》所表現的特殊的悲痛情感中來:音樂是用什么表現手法來表現悲哀沉痛的氣氛的……課堂上有教師的情境營造、情感啟發、提問及討論等,使得學生對這節音樂課印象深刻。
2. 有感而發
教師臨時決定對教學內容作一定的補充性、擴展性的發揮。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首歌時,發現一名學生眼睛里充滿淚水,教師想,這首歌的情緒和內容怎么會引起他如此的情感反應呢?便問其緣由。學生回答:“我表哥曾教我唱這首歌,我記得那是‘六一兒童節,我們去郊游的時候,當時,我們是那么的開心,可是如今他卻因一時失足去了工讀學校,此時,我好想念他,好想他和我們一起唱這首歌。”教師被他童真的語言所感動,于是,決定修改原方案,增加一個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教學環節。
三、增強創作技能
“創造”,是指在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作音樂的活動,包括一切創造性音樂活動,如即興音樂表演、自制簡易樂器、編配伴奏音型、簡單的歌曲創作等。新課程對音樂教師不僅提出了音樂創作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于各個教學領域。例如同一個聆聽欣賞活動,可能會有多種理解;同一首歌曲,可能會有多種延伸。教師應重視創造性活動以及學生個性化的體現,要善于用新觀點、新方法去發現、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對創作技能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在“作曲”方面,應更多地體現為音樂創造活動。
總之,對音樂感興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學生往往把音樂課視為“一周最美好的時刻”,但如果教法呆板,一成不變,學生就易失去對音樂課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掌握音樂課堂教學策略,讓每堂音樂課都有新鮮感。這樣,學生的興趣、欲望才能“長盛不衰”,教師也才能更有意義的圓滿的完成音樂課堂教學任務。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