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應林+韓云橋
新時代呼喚具有高水平學習力和行動力的人才。而在基礎教育的課堂中,傳統的教案、學案、導學案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顯露問題,其設計更多地窄化為以落實具體知識為中心,以應試訓練為目的。盡管其注重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但在功利色彩濃厚的課堂中,忽視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歷,在教學預設上教師真正的主導作用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從而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增加了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當下,基礎教育改革已進入核心素養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習經歷教學方案”(以下簡稱“學歷案”)應運而生。
一、“學歷案”的含義
關注“教”的是教案,關注“學”的是學案,而關注“何以學會”的是“學歷案”。“學歷案”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的一種學習方案,是指“教師在班級教學的背景下,圍繞一個具體的學習單位(主題或單元),從期望‘學會什么出發,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以便學生自主建構或社會建構經驗或知識的專業方案”。“學歷案”的核心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對學習歷程的調控,增強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并促成學習結果的達成。它成為教師收集學習資源、準確掌握學生的思維經驗,有效提高教學成效的重要手段。
學習是吸收、內化再到外化的積累過程,這一積累過程反映了學生經驗性思維的建構過程。在學習中,新經驗要獲得意義就需要以原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同時,新經驗的建立又會使原有經驗發生一定的改變,使其得以豐富、調整或改造,建構更加完善、合理的經驗性思維。經驗性思維(即學習經歷)是實踐活動的直接產物,是通過經驗的積累、分類與組織,對某一確定的特定情境,尋找和選擇一種過去使之成功的行動方式的過程。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前,人往往會利用原有的學習經歷和可行的行為方式來接納新思想、新經驗,借以鞏固起“固定作用”的觀念,這是“學歷案”必須關注的事實。
二、“學歷案”的教學作用
學習的本質是經驗在深度或廣度上的持續變化,即主體用已知和相信的經驗去主動建構新知識和對新知識意義的理解,教師應幫助學生在新舊經驗之間發生更融洽的順應與同化,即發生更好的學習。所謂“更好的學習”,是指學生能夠用已有或正在建構的經驗,主動研究學習內容并有效地解決具體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教學就是從教師“教”到學生“會”的轉換:從“教”到“學”是信息的第一次轉換,強調的是學習經驗或成功經歷,這一轉換是信息的人際轉換,需要加強平等對話,達到認知共振、思維同步、情感共鳴;從“學”到“會”是信息的第二次轉換,強調的是經驗模式的識別、聯想和應用,這一轉換是信息的自我轉換,需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自主對信息進行精加工,達到知能協調、思維同化、經驗完善。因此,運用“學歷案”進行教學,就要促進信息從傳遞到精加工,實現兩次轉換的完整過程。
三、“學歷案”的設計
1. 學習經歷
學生的學習歷程是影響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和準確理解新知識意義的重要因素,學生的學習經歷包括先前的成功學習經驗和學習新知識的認知過程。先前的學習經驗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通過合理的問題進行啟發性的喚醒。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當根據學生起“固定作用”的觀念予以提示,如在學習前,檢索前次學習中成功的學習經驗、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并提示怎樣克服,教師要用激勵的語氣拉近學生與知識、與教師思維間的距離,通過預設提示語,對知識特定的環境和遷移環境進行概括,將知識的信息意義與智能意義隱藏在提示語中;在新知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設計過程提示語,利用與學生互動生成的動態資源,幫助學生學會積累與反思,鞏固或完善思維成果。教師要利用好課堂這個特定的環境,讓學生適時生成有意義的質疑,預設重要的話題來凸顯學生的學習歷程。
2. 學習主題
學習主題就是對課時內容的編制,教學的內容存在著兩種狀態,一是靜態的科學知識,它是對知識的一種陳述性表征,具有顯性的語言結構,它反映的是知識的信息意義,即“是什么”“有何用途”。靜態的知識缺乏對知識具體背景和形成過程的展示,需要教師把靜態的知識通過主題設計變成動態的展示,讓學生明確知識的生成意義與背景意義,從而清楚知識的形成價值和應用意義,這是教師對教材的強化功能;二是“無形”的智能知識,即是不能用文字、符號和圖像直接傳遞的知識。知識都具有隱形的意義,如能力、情感、興趣、思維和態度等,這些本來沒有知識的意義,但當賦予了文字、符號、圖像,進行信息傳達后,就有了特定知識的含義和意義。要將無形知識轉化為有形的意義,就需要通過主題設計凸顯知識的意境,為無形的知識烙上有形注釋的印跡,使其成為看得見、摸得著、有意義的知識。
主題設計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啟發原則,要從整體分析細節,從細節把握整體,對于難點,教師不能“直白”,在學生想弄明白又不能時啟發,想說清楚又不能時開導,適時而教,才能“時雨化之”;二是循序原則,啟發思維的重點、難點、方式、方法必須與學生原有經驗區、現有發展區接近,教師循其“序”而導,使學生思維活動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
3. 學習目標
教學的意義就是經驗和知識的轉換,轉換的目標是否合理到位,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效。因此,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明確,不能用課程培養目標來替代課時目標,目標的行為動詞也應有可操作、可測量的評價。教學目標是所有學生學習的底線,傳統的教案的目標陳述有兩個特點:一是目標設置過于寬泛抽象,教師既難以把握,學生也難以完成,因為行為動詞通常采用“使學生……”“提高學生……”“培養學生……”,而且這些動詞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二是行為動詞如“感悟”“領悟”等詞意思模糊,學習操作難度較大,且不易落實。“學歷案”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歷程和教學內容的層次進行設計,因此它是學生學習的指導依據,為學生提供科學目標性保障。學習目標的設置,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就是促使學生根據目標來進行具體的課程內容的學習,把握學習的過程和歷程,通過對學習歷程的感知來儲存或記憶基本學習活動經驗,積累更加充實的形象原材料。
4. 學習環節
“學歷案”注重學生的“學習經歷”,突出課堂活動設計,利用課堂活動的節點把學生的興趣、親和點、意志力引向思維中心,保持和維護“歷程”的印跡。在“學歷案”教學中,無論教學的活動形式如何,都必須保證學生獲得新的認識。這種認識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在自己的頭腦里主動構建經驗結構的過程,以加強或完善學習的經驗性思維。教師應注重組織引導,幫助學生疏通思維障礙、澄清模糊認識,指導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發現和探索中構建經驗系統。
“學歷案”教學有四個主要環節:一是活動的引入環節。教學活動的引入一般是通過提供有意義的結構化材料來創設情景。結構化材料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教材上明確規定的或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加工組裝的材料,其二是學生記憶中已有的經驗材料。一般來說,活動的引入都是由舊知識過渡來啟發聯想。根據學習心理學,學生現有水平表現為直接再現能力。通過當前事物喚起舊經驗,充分讓學生產生直接再現經驗是這個環節的重要特點。學習過程是改造舊經驗的過程,成功的教學引入,應當設置在知識的間接反映上。二是活動的講授環節。講授的目的在于講清重點、難點、關鍵點和學生共同面對的困難。有意義的講授要建立在兩個基本條件上,其一是教師將有潛在意義的學習材料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其二是學生采取和保持相應的學習心向來進行學習。三是鞏固練習環節。做好練習的導向性預設和練習目標的落實是這一環節的中心。四是小結與概述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將已學的知識系統化和結構化,使新的認識迅速納入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并體現為一定的能力目標。
5. 學習評價
在“學歷案”教學的各環節中,評價是自始至終的,這與傳統的“教案”“學案”的評價不同。在傳統的“教案”“學案”中,評價往往安排在小結環節,而“學歷案”的評價是跟蹤式的評價。“學歷案”的評價指向學習目標,而目標則指向學生,即把“會學”作為評價的目標。這就理清了目標達成的“標準”,同時在各環節也能夠確保正確區分學習任務和評價任務。評價與反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作為一種檢驗的手段存在于教學認識活動的全過程。檢驗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活動方式的檢驗,通過活動把教學效果與預期目標進行對照,獲得學生學習的各種反饋信息,為決定教學策略和調整下環節學習過程奠定心理準備;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檢驗,通過活動的形式來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階段目標。對學習成效檢驗,一般通過觀察、提問、質疑、活動練習等形式進行評估。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