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澤志
[摘 要]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能敏銳地發現班級中一絲絲的風吹草動,提升班級管理的效率。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在平等溝通中消弭“破窗行為”;及時發現問題,在防微杜漸中修繕“破窗行為”;整合多種力量,在齊抓共管中防止“破窗行為”,從而在謹防“破窗行為”中促進班級管理效率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平等溝通;防微杜漸;齊抓共管;破窗效應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21-0082-01
1969年,美國著名行為心理學家辛巴杜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兩輛相同的汽車停在不同的地方,一輛完好無損,一輛卻被砸碎了玻璃。之后,玻璃碎了的車子就被盜走了。一個星期后,他也砸碎了那輛完好車子的窗戶,幾個小時剛過,車子就被人偷走了。這種破壞窗戶的行為會給人一種嚴重的錯亂與無序感,極度容易引發他人犯罪。這個發現后來被人稱為“破窗效應”。其實,在初中班級管理中,也經常會出現各種版本的“破窗效應”。因此,班主任要能敏銳地發現班級中一絲絲的風吹草動,并修繕每一次的“破窗行為”,提升班級管理的效率。
一、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在平等溝通中消弭“破窗行為”
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班主任是與學生走得最近的教育工作者,這也為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行為狀態提供了較好的契機。因此,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隨時佩戴好“顯微鏡”,從學生每一個細節的行為背后,發現其可能存在的問題。
小甄是我班中的一名問題學生,早年由于父母的離異,對他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創傷,從初中以來他就是一個“刺頭”,加之父親的教育也缺乏正確的方法,導致他產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這學期剛開學,我特意將他的座位安排在靠講臺的前排,沒有想到他竟然主動找到我,要將自己的座位調整到最后一排。回想起他的家庭情況和長期表現,我發現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破窗效應”已經有了新的訊號。我及時與小甄進行平等溝通,先是了解了他家庭的近況,對其在學習上的平穩過渡也大加褒獎,隨后我還進行了專門的家訪,并多次在班級全體學生面前贊揚他的表現。沒想到一個月之后,小甄主動推開我辦公室的門,和我促膝長談了一個多小時,講述了自己成長的困惑和家庭的變化。看著他講完之后輕松灑脫地離開,我長舒了一口氣。
二、及時發現問題,在防微杜漸中修繕“破窗行為”
有時由于種種原因,班主任并不一定能夠發現第一塊“破窗”形成的預兆,喪失了將其扼殺在搖籃里的最好機會。這時班主任應該憑借自身敏銳的意識,對已經形成的“破窗”進行準確定位并當機立斷,防止其影響范疇的擴大。班主任需要在第一時間引導學生對行為進行解剖與分析,防止“蟻穴”造成“千里之堤”的土崩瓦解。
例如,我剛剛接手一個班級時,一名學生在體育活動課中請假,說是自己感冒不舒服,不能跑步。從保護學生身體的角度出發,我立即準允,該生則回到教室做起了作業。可問題來了,后來一連好幾天都陸續有學生請假,理由都是相同的——身體不舒服。按理說,我批準了第一個人,沒有拒絕后來者的理由。但如果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班級體育活動的常規,更為重要的是這對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我通過調查了解到,這些請假的學生更多的是想節約出時間回到教室完成各科的書面作業。雖然教師人為地幫助學生打破了第一扇“窗”,但好在及時發現并進行了這樣的修繕:要求學生如果身體不適,只要來到學校就需要跟隨大部隊同時達到操場,觀看其他學生活動,也可以根據具體的身體情況,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動。正是在這樣的策略下,請假現象得到了明顯的好轉。
三、整合多種力量,在齊抓共管中防止“破窗行為”
初中生由于心理活動劇烈,彼此聯系緊密,很多班級中出現的“破窗行為”看似是由個體學生造成的,但其必定有內在的認知聯系,絕不是孤立的單一事件,引發行為背后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學生由于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會了拉幫結派,在班集體中搞小團體;有的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管理不夠及時到位,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還有的學生由于從小疏于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常常在班級中放縱自己的行為,影響班級良好氛圍的形成。因此,作為班主任,就應該努力整合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相關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利用社會上良好的風氣,讓學生始終浸潤在正面的氛圍中成長;通過多種途徑引領家長在忙于自身事業的同時,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家庭,留給孩子。同時,班主任也要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加強與學生的平等交流,與學生多溝通,引導學生能夠自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只有借助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力量,齊抓共管,班主任才能有效地阻止班集體中的“破窗行為”。
總而言之,美國學者辛巴杜所創設的“破窗效應”對于初中班級管理有著積極的借鑒價值和意義。班主任需要從氛圍的營造、制度的完善、平等的溝通入手,嚴格控制學生可能出現的“破窗行為”,從而不斷促進班級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序性。
(責任編輯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