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蓓
[摘 要]中職生畢業后即將走向工作崗位,所以作為基礎文化課之一的語文在教學中必須要凸顯職業特色,成為他們順利走向工作崗位的“敲門磚”。 要凸顯學前教育專業語文課程的職業性,無論是在教材開發方面,還是在文本探究、課堂演繹方面都需要既遵循語文學科的共性,又挖掘學前教育專業語文學習的個性,以使教學更具特色。
[關鍵詞]職業特色;中職語文;高效課堂;學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21-0085-02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使職業教育備受關注,相關理論研究也越來越系統和深入,但是語文教學凸顯職業性這一方面卻頗受冷落。作為基礎文化課的一部分,語文學科是提高中職生全面素質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語文教師在重視語文基礎性地位的同時還要緊扣所教班級的專業特性來開展教學。本文現以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為例,有針對性地探究怎么樣將語文學科教學與學前教育專業特點相結合。
一、語文學科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重要作用
語文幾乎是每個中職生必修的基礎課程,語文素養影響著其他課程的學習,而相較于其他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更需要語文學習中帶來的技能來推動職業夢想的實現。
其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同時也是交流的工具。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大多數都會走向幼兒教師工作崗位,在未來的工作中離不開語言文字,利用語文課堂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朗讀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傾聽能力及鑒賞能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取代的,尤其是表達、交流與傾聽能力。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面臨的教育對象年齡小,語言表達尚不成熟,因此對他們“聽”的能力要求更高。再加上在課堂上教師主要運用的是口頭語言進行知識傳授,最常見的課堂形式如朗讀、講故事、區域活動等,都離不開語言,所以表達交流能力是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在與孩子、家長打交道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技能。
其二,幼兒教師每日編寫的觀察筆記、家園聯系冊、工作計劃和總結等都離不開語文寫作能力,這需要語文學習來完善,同時他們傳統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提升的最佳平臺亦是語文課堂。所以說,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學好語文,通過語文課堂來提升自己的職業水平更為緊迫,而只有語文課堂凸顯職業性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做好幼教工作。
二、彰顯學前教育專業特色,營造精彩語文課堂的策略
要凸顯學前教育專業語文課程的職業性,無論是在教材開發方面,還是在文本探究、課堂演繹方面都需要既遵循語文學科的共性,又符合學前教育專業語文學習的個性,以使職業教學更具特色。
(一)開發職業性語文教材及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材與課程必須“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市面上的中職語文教材基本是統一的,很少有中職學校根據專業去為學生量身定制,更有一些中職學校為了省事,直接將高中語文課本用作教材。從總體來看,幼師生使用的一些教材難度偏大,如每一冊基本有一到兩個單元的古文,雖然經典,但篇幅較長,幼師生認為今后工作中也用不上,所以學習興趣較低。因此開發或編寫更適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特點的語文教材,幫助學生跨越學習語文的障礙就很有必要了。
在這一點上,筆者建議各中職學校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的開發上,一方面要對原有的教材進行大膽取舍,如一些難度較大的文言文可替換成一些較淺顯易懂的短文;另一方面要著重加強口語表達這一模塊的訓練,包括普通話和一般的口語交際訓練。最重要的還是要適當地拓展職業模塊,專門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開展如演講與口才、兒歌創作、普通話測試等活動,通過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應用增強學生的職業應對能力。
(二)與其他課程融合
絕大多數中職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為女生,她們對專業課程如美術、舞蹈、音樂等往往興趣較濃,而且有一定的天賦,這些也是幼兒園教師必備的常用技能。語文教師應該找準語文與這些專業課程的契合點,巧妙進行學科間的滲透。當然這種滲透不是簡單地將學科間的知識進行拼裝,而是對知識進行重組和貫通,綜合運用語文和專業課知識來提升語文素養及職業。
筆者在實踐中發現,語文與學前教育專業其他課程的融合契機非常之多。例如在《我與地壇》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聆聽并試著演唱一小段滿文軍的《懂你》,讓學生在音樂和課文中一同感受母愛,語文與音樂的相互滲透,也培養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演唱技能。同樣的,《荷塘月色》《再別康橋》等課的教學也可以融入聽唱的環節;《詩經》教學中,完全可以介入兒童歌謠的創編學習,讓學生在文樂結合中感受語言之美;在《致橡樹》的課堂上,可以讓學生以跳舞的形式展現他們對這首詩歌的審美傾向和理解感受,在相互欣賞、表演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之,語文就好似一個多面女郎,可與各類藝術形式相結合,教師可在授課計劃中,適當地穿插語文與各學科相互融合的方案,甚至可以在板書中融入繪畫,讓學生在語文和其他學科的融合中獲得情感的共鳴,進而營造有聲有色的語文課堂。
(三)注重人文性和審美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的行為,主體和核心都是圍繞人展開的。近年來,幼兒園頻頻出現虐童事件,是人文的缺失,這種人文精神的彌補不能僅靠德育課完成,語文課堂也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回歸到人文性,才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需要注入的一劑良方。而與此一并展開的是,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因為只有在美的感召下,學生才會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因此,加強人文性和審美教育是凸顯學前教育專業語文課堂所必須強調的。
如在《離騷》的教學中,由于這篇文言文本身就偏難,很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沒有熱情去學習它,對主人公屈原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感到費解。如果教師能夠以此切入“理想與現實”這個人生中難以回避的話題,探究當理想破碎時如何對待初心的人生哲學,讓學生直面人生,巧妙地對那些在人生選擇時面臨困難的學生進行點撥,這將幫助他們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面臨選擇時減少迷茫和彷徨。另外,在如今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大肆橫行的學習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該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對“美”做出的多元化解讀,尊重他們的審美實際,以較吸引學生的流行元素為突破口去挖掘積極、勵志和向上的部分,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善惡,從而積淀成內在的審美修養。
在人文性和審美教育實現的過程中,筆者同時希望學生能通過課外的美文閱讀和賞析,以自學的方式感受作品中傳達的思想及藝術魅力,感受各類美,提升審美境界。當然這種閱讀不是快餐式的閱讀,也不是消遣閱讀,教師應該推介一些經典作品和閱讀的方法供學生參考,并及時開展讀書交流會,以此涵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靈,健全他們的人格,并將書中對人性的啟發和思考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幫助他們在人性上自我增值,更好地從事未來的職業。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師應跳出僅將語文看成一門基礎文化課的誤區,視之為幼師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不僅是工具性學科,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的“試金石”。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明確語文課程的基礎地位和職業性質,在教材開發、學科間融合、人文性和審美教育方面狠下工夫,讓語文更好地服務于幼兒教師的職業培養。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