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清
隨著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閑暇時間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利用休閑時間進行體育運動來放松身心、改善健康狀況和提高生活質量。體育運動、休閑運動與置身大自然相互結合,成為人們提高健身品味與生活質量的時尚。人們在工作之余,以各種“玩、樂、健”的方式求得身心和諧與放松,達到保健生命、恢復體能、愉悅身心、改善與發展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體機能水平的功效。同時,發展體育事業和產業是提高人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體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為體育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平臺,體育產業的發展也呈現多元化的狀況,萌生了許多新的體育產業理念,比如休閑體育、社區體育、自然體育等。在經濟和體育事業及產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河源市的體育事業和產業也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特別是休閑體育,更是河源經濟社會亮麗的風景。所謂休閑體育就是人們利用空閑時間,為了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豐富平時生活和增進生活興趣為目的,完善自我,進行鍛煉與娛樂的活動。河源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資源。在市政府和相關機構的努力下,形成了眾多群眾參與,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
一、河源市休閑體育發展的特色
1.休閑運動資源多元化
河源休閑體育的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有常規的體育設施和體育場館,同時有漂流、自然景觀及溫泉等深得人們喜愛的資源。常規的休閑體育資源近幾年也得到擴大和完善。2014年河源體育局對轄區內的場館、設施作了全面的普查,全市共有體育場地3846個,其中室內107個,室外3739個,場地面積430多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4萬多平米,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12.7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4平方米,這些場館類型多樣、功能齊全,基本能滿足人們的鍛煉、休閑需要。
由于河源地處山區,有著眾多奇峰險山,為人們的遠足休閑、身體鍛煉提供了便利,如具有“小丹霞”美譽的霍山,人們稱譽為“自然氧吧”的野趣溝,風景如畫的萬綠谷等,都是人們愿意涉足的地方。吸引更多人參與的是眾多的景區漂流,驚險刺激。有一“漂”到底的野趣溝漂流和萬綠谷漂流,有急有緩婉如喜怒無常小伙子的和平熱水漂流。這些資源吸引著人們,使人們流連忘返。更能創造經濟效益的是溫泉,每到涼風習習的秋季,人們便想著泡溫泉消除疲勞,休閑身心。因此,每到秋冬季節,龍源溫泉、葉園溫泉、熱龍溫泉便人滿為患。
面對這些資源,河源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相互協調,形成聯動機制充分發揮這些資源優勢,為人們的體育活動、休閑活動提供各種便利,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政府重視
休閑體育是近幾年興起的理念,更是潛力不小的產業。因此,河源政府牽頭,成立機構,整合資源,形成了能產生顯著效益的產業。休閑體育雖然是剛出不久的理念,但河源市政府能充分認識到這種理念之下會產生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休閑體育首先帶給人們的就是身心方面的價值,現代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和體育科學表明,休閑體育對增強人體健康,保持良好的活力,減輕心理壓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人體通過身體的活動,促進大腦皮層的興奮,改善相關神經興奮與抑制的轉換,提高中樞神經支配人體各器官系統的靈活性,從而提高身體的綜合素質。休閑體育價值更體現在經濟方面,休閑體育參與者購買與休閑體育有關的器材及參加休閑體育活動以及體育旅游活動,能夠拉動消費,刺激地方經濟發展。發達經濟體,如美國,人們非常舍得購買休閑體育產品,愿意投入大量金錢參加休閑體育活動。休閑體育為經濟發達體做出的貢獻不容小覷。在英國,休閑體育對GDP的貢獻是1.7%,而俄羅斯是1.9%。最近幾年,旅游業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其中體育旅游占有很大一部分,西班牙的旅游業比較發達,每年有近5790萬元收入,體育旅游者高達3500萬人左右,每年為西班牙帶來170多億美元的收入。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休閑體育的發展,會帶動許多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不僅可以帶動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可以推動廣播影視傳媒業、娛樂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卻是很小的,這正是河源發展的新思路。基于此認識,河源市政府非常重視休閑體育的發展。
3.參與的人群廣泛
休閑體育活動,受到的限制較少,都是老少咸宜的健康娛樂活動,因此,大家都樂于參與,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人上到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八、九歲的小孩。我們經常看到一群七、八歲的小孩放學后踏著自行車一路歡聲笑語休閑玩耍,也會看到下班的中年男子伙同一群人在球場上馳聘,也可以看到老人在球場上打門球。市民在學習、工作之余,紛紛走出家門參與到各種休閑體育運動中,不但鍛煉了身體,提高了身體素質,更彰顯了河源市民的精神風貌和城市活力。
二、河源市休閑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
河源休閑體育雖然發展很快,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或制約休閑體育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經濟因素
雖然休閑體育受到的限制少,但沒有錢是寸步難行的。經濟因素對休閑體育發展的影響占到諸多因素中的58%。從政府層面看,要為人們提供更多優質的休閑體育設施,必然要有大筆經費的投入,而河源市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級市,政府要投入大筆經費到休閑體育中,困難很大。只能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2014年投入各種場地建設及維護資金13.8億元,其中,財政支款8.5億元,單位自籌4.3億元,社會捐贈1億多元(景區休閑設施投資不計其中)。雖然投資巨大,但休閑體育參與人員眾多,平攤到個人頭上,也是少得可憐。從個人層面看,很多休閑體育活動免費向人們開放,但還有相當多的休閑項目是要收費的。比如漂流,到景區玩賞休閑,泡溫泉消費更高。在河源地區,人們的收入水平還較低,制約著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制約了人們的消費行為,休閑體育的發展也受到影響。
2.制度建設跟不上休閑體育的發展
國家是要把體育當作事業和產業來做的,在宏觀上制定了一系列發展體育和休閑體育的制度規章。比如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使體育產業有規可依。目前,由于河源地區尚未出臺關于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休閑體育產業缺了政策扶持與支持。缺乏制度保障,河源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
3.與休閑體育相關的職能機構聯系不夠緊密
與休閑體育相關的職能機構眾多,有政府獨立的管理機構,如管理文、體、衛的機關,有專門管理體育事業的體育局,有企業性質的機構如旅游局及下設的旅行社,景區管理機構,也有籌措資金的福利彩票中心等,這些機構或部門,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缺乏溝通與聯系,沒有形成一股合力,使各種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和有效利用,豐富的資源沒有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推動休閑體育發展的措施
針對河源市休閑體育的特色和不足,可以采取如下幾種措施:
1.大力吸引社會投資,進一步豐富、完善休閑體育資源
為人們提供豐富完善、優質的休閑體育活動資源,是發展休閑體育的物質基礎,而這方面的投資是巨大的,單靠政府投入,造成政府負擔過重是不現實的,因此,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是休閑體育領域解決政府投資負擔過重的有效途徑。利用社會資本建設休閑體育設施及休閑場所,開發體育產品,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運作,社會資本進入休閑體育領域后回饋企業,企業會愿意加大力度投入到休閑體育領域,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擴寬休閑體育產業投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休閑體育產品上市,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新的休閑體育產品,推廣和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休閑體育產業發展。
2.政府牽頭,整合優化休閑體育資源
河源地區建設有大量的各種能滿足人們休閑體育的設施場館,也有豐富優質的供人們休閑活動的自然景區和人文景觀,但基本上都處于各自為戰、獨立經營、小打小鬧的狀態。體育館的場地被一個小老板承包,旁邊網球場又被另一個個體戶承包了,風景優美的七寨湖被管區管著,各個景區更被分割,真正要舉辦較大型的體育賽事就要求奶奶告爺爺。人為地把這些休閑體育資源割裂開來,難以形成較大的規模,更別說發展成產業了。這就要求河源市政府牽頭,整合這些資源,以這些資源為基礎,形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觀的鏈條,最終形成休閑體育產業鏈。
3.創新體制,制定靈活的機制
要使休閑體育得到良性發展,就要有一個寬松、自由的運行環境,不能有太多的條條框框,這就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下放權力,建立更加開放、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休閑體育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決廢除不利于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有關制度、規章,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審批,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可向社會開放,建立行政監督、社會監督,與服務認證相結合的體育市場管理體系,強化政府統籌規劃和宏觀監管職能,推動形成以政府引導,以協會和體育服務組織為支撐,以體育企業為主體的社會化、商業化體育產業發展機制,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有關政府部門要積極為各類賽事活動舉辦提供服務。加快推進全市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機構改革,落實協會實體化,使各行各業協會成為開展和管理本項目的主體,政府要將應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事項,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并給予必要的扶持與幫助。政府不要過多去干涉休閑體育的運作,設置各種障礙,休閑體育才能發展得更好、更快。
4.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創立特色品牌
充分利用河源地區山水生態資源和人文歷史及場館資源,創建一批體育休閑旅游基地,鼓勵開發河源體育休閑運動度假線路及產品,大力發展運動體驗游、運動休閑度假游,構建集體育、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綠道體育休閑帶,充分挖掘河源地區休閑體育資源,通過舉辦自行車、健步行、馬拉松等主題鮮明的賽事活動,打造綠道體育休閑健身品牌。引導發展一批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汽車露營營地等配套設施,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運動休閑聚集區。
休閑體育能夠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發揮休閑體育的效用,既考驗政府的智慧,也考驗各個職能部門。
參考文獻:
[1]林秀琪.北海濱海體育休閑產業發展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1(2):21-22.
[2]王畔領,李忠華.論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及時代特征[J].體育文化導刊,2009(1):34-36.
[3]張巖,張尚權,體育經濟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21-123.
[4]蘇義民.我國體育健身產業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7):22-24.
[5]胡春蘭.論休閑與體育休閑[J].體育與科學,2003(3):34.
[6]盧鋒.現代人生活方式與體育運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8(4).
[7]林恬.論中國休閑體育市場的開發[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6):45-47.
[8]鮑明曉.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2.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