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鴻
前段時間,河北衡水中學進駐浙江省平湖市辦分校掀起了巨大波浪。4月11日,杭州市召開關于“衡水中學現象”的研討會,研討衡水中學辦學模式是不是當下優秀學校的樣板,是不是浙江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模式。衡水中學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再次引發各界關注,也觸發筆者深思。
一個國家教育的發展與提升,離不開好的教育理念、策略和管理制度。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社會是人文本位、集體本位的社會。人們生活于其中,深受其影響,學校是個集體,也是個小社會,當然也不例外。然而,良好的理念與貫徹執行是教育發展的重點,卻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教育要突破,非有先進理念不可,但要長久發展就必須強化人文關懷。
那么,何為教育的人文關懷呢?那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以人為本,要從教師和學生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著手,要物質與精神并重,從而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教育的人文關懷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形成共識
一直以來,中國社會都是一個人文社會,隨著近代百年戰爭動蕩和現代商業社會的發展,這一點被逐漸忽略淡化,人們似乎更注重經濟利益,似乎更追求物質享受所帶來的幸福感。而人文關懷卻處于可有可無的游離狀態。社會把學校辦學成功與否、教育效益的好壞簡單地等同于教育經濟利益的高低,并推為至上。以致社會衡量一個學校教育教學效益的好壞,簡單地只看其學生成績好壞、學校升學率與本科率高低。學校教學成績好則各方名利雙收,壞則遭受社會民眾擯棄,入學率下降。這種全社會上下唯分數而見,一葉障目,可謂讓人心寒,特別讓處于教育一線的教師既擔憂又無可奈何。而唯有從全社會各個層面上強化人文關懷方能解憂,唯有全社會都有此觀念,才能有效地推行起來。當然,觀念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宣傳,推行的力度也需要逐漸地展開。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政府、社會不遺余力地主導、宣傳、推進,民眾則會起到深化推廣作用。于上,政府要多有人文關懷的政策,于下,學校要多有人文關懷的執行。從政府層面上來說,近幾年,社會的人文關懷得到增強。比方,加大教育資金的投資力度,縮短城鄉教育的發展距離,異地高考報名考試、高考的試點改革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讓人真切地體會到政府對教育的關懷。從學校層面上來說,很多學校的環境、設施也改善不少。然而我們不該止步于此。全社會應該努力讓各個地區、城鄉之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各地區的教育質量,讓各地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全社會教育公平,也就是教育人文關懷的很好詮釋。
學校教育要切實推行人文教育,方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發展、利益至上理念深入到各個層面,以至于學校這樣的純凈之地也染上了這種習氣。很多學校的教育宣傳,也都向學生強調“讀好書,考上好大學,方能收獲好工作好待遇,方能有房有車”。辦教育是為了教育好下一代人,培養未來的社會棟梁。然而教育都如此帶有銅臭味,我們能不可悲可嘆嗎?學校教育的成功,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努力,然而并不是教師往死里教,學生向往死里學,就能收到好效果。正確的教育理念與政策,僅提供了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更何況這種帶有銅臭味的填鴨式教育理念呢?筆者認為,要真正讓教育長足發展,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質,學校教育除了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還要推行人文關懷,以培養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幸福感和學生的存在感。讓他們從心理上、精神上有所認同,這樣教師才樂于教,學生才樂于學。由此,學校就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考慮,兩者不可偏一。
從教師角度來說,嚴格的教師規范守則是必要的,這確保教師的操守。然而,這只能讓教師成為機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復程序而刻板工作。要想教師用心執教,學校本身當先用心愛護教師。留人還需留心,留心必要強化人文關懷。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校該是一個讓學生值得懷念、充滿青春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被當作死讀書、沒有活力、想逃之夭夭的地方。然而,現今的環境下,大多數學生成了唯求成績而不聞窗外事的急功近利者,成了高分低能、毫無特長愛好的人。試問以“高考工廠”模式聞名全國的河北省衡水中學,用軍事化管理模式來培養學生,真的是好的嗎?其公開的作息時間表顯示,學生一天要上14節課,學習11個半小時左右。這樣的唯高考為目的,無休止地高強度學習真的對學生的身心沒有一點傷害嗎?試問,這樣的人才將來能夠給社會帶來持續的發展嗎?顯然,學校應注重給予學生人文關懷,教育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其成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讓他們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讓他們體會到自由、平等,讓他們的個性發展得以充分發展。
家庭教育也需要對孩子進行人文教育
家長不能唯分是從,不能一切只向成績看。孩子是否成才,不只看成績,應以各方面的綜合發展為基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在學生的初期成長中起決定性作用。由此,家長基于應試教育的人才培養觀念,會讓孩子唯分數是圖,容易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知識、沒理想、沒道德的人。試問,這樣的家庭教育不可怕嗎?家庭教育必須更正觀念,也要強化人文關懷。家庭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數,要多為孩子樹立人文理想和道德信仰,讓他成為一個有社會抱負的有用之人。與此同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關愛。關愛不只是簡單的噓寒問暖,還應該是善于與孩子溝通交流、平等交流,了解其心聲。這樣才能順著其天性培養孩子,激發其最大的內在潛能。
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取決于人才培養的質量,而人才培養取決于學校教育的質量。唯有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各方面形成合力,不唯利是圖、唯分是圖,放棄衡水中學那樣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從單一的分數至上、機械灌輸知識轉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上至下地重視人文關懷,教育方能成功。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是個身心健康、高智商、高情商、多技能的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