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來是我國關注的重點,其犯罪心理的形成也可以歸結為多方作用的結果。未成年人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生理方面仍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中不乏自身生理缺陷以及生理機制的作用,而生理的特點也同樣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預防需要通過完善相關法律,并且要讓家庭、學校和社會充分發揮教育、監管的職責。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預防
1 未成年人犯罪現狀
未成年人犯罪的現象一直受到各方學者以及國家的關注,在2015年年底,最高人民檢察院成立未成年人檢查工作辦公室,在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時匯報未成年人的相關情況。根據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2016年6月份的發布會所透露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三年里,全國檢察機關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捕率、不訴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形勢整體向好的方向的在發展。雖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量在逐年下降,并且重新犯罪的青少年人數也在持續走低,但不可忽視的是在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一些更令人擔憂的特點,如低齡化、成人化、暴力化等等,青少年犯罪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以及探討的問題。
2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
2.1 青少年個體生理因素
2.1.1 神經系統受損
神經系統是對人類自身生活影響最大的生理系統之一,它決定了個體能否正常的發育生長,擁有正常的感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同樣,神經系統對未成年人產生犯罪心理及行為也有十分巨大的影響。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邊緣系統只能夠減少人們的情感反應程度,而不能夠完全摧毀情感系統,隨后科學家們發現大腦中的額葉才是決定暴力行為與犯罪行為的關鍵。如果其受損,未成年人在收到外界刺激時,個體通過受損的腦部結構傳達給大腦和神經系統的信息往往也偏離了正確的軌道,此時就很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發生暴力行為或者實施犯罪。
2.1.2 遺傳基因作用
未成年人的暴力傾向以及極大的犯罪可能性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是由基因所決定的。正常的人擁有46條染色體,其中X和Y染色體可以決定人的性別,其中女性為XX,男性為XY。但在最開始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染色體變異的情況,使得染色體的數量不同于正常人。根據研究結果表明,染色體變異可能會影響個體行為。擁有三條性染色體的患者,即XYY或者XXY的人被證明更難以控制自我情緒,脾氣也更加暴躁,暴力侵向更加明顯。這種心理特征使得這類人群更容易實施犯罪行為,產生更多的犯罪嫌疑人。
2.2 青少年所處社會因素
2.2.1 家庭與社會教育缺位
家庭方面,有調查顯示,有1/3的未成年人犯都是來自于離異家庭或者生活很不和諧的家庭,和諧的家庭氛圍的缺失是導致未成年人形成錯誤認識甚至心靈扭曲重要家庭原因。學校方面,學校因為過于追求升學率和教學成果而忽視了對于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學校道德教育的缺失也讓未成年人失去了一個從小樹立正確價值觀,形成正確認識的機會。同時,未成年人面對現代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思想與價值觀,很難分辨信息,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也意味著未成年人要面臨更多的暴力因子以及不良誘惑,而現在取締黃暴雜志、視頻、網站等工作往往沒有取得顯著地成效,未成年人接觸這些信息,再加上自身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很有可能誤入歧途。
2.2.2 相關立法不足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屈指可數,并且其規定都過于籠統和宏觀。未成年人的保護需要通過各方主體的努力,如行政機關、家庭、社會主體等。首先行政機關方面,不明確的法律規定是的行政機關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往往處于缺位的狀態。對于行政機關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責任僅可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七章法律責任第五十一條規定了公安機關不作為的責任承擔問題。規定為:“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違反本法第十八條的規定,接到報告后,不及時查處或者采取有效措施,嚴重不負責任的,予以行政處分;造成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以看出對于“嚴重不負責任”以及“造成嚴重后果”的措辭都十分模糊,很難給出一個界定。同樣的在《刑法》《義務教育法》等法中都對未成年人教育、管制等措施界定的都是分不清楚,使得行政不作為不能收到應有的懲罰,間接導致行政保護的缺位,家庭與社會也很難發揮教育教養作用。同樣我們還面臨這一系列司法制度不完善,以及未成年人出獄后不能得到很好的對待和教育,未成年犯回歸社會機制的缺失又大大提高了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
3 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措施
3.1 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完善相關立法
青少年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并且從年齡方面考慮,未成年犯的年齡都較低,刑法之后仍有大段的人生路要走,故引導青少年融入社會并且妥善安排其生活成為必要,同時也是防止青少年重復犯罪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前科制度是影響青少年重返社會的重要屏障之一,在實際生活中一些用人單位考慮到青少年因受過刑事處罰而將刑滿釋放的未成年拒之門外,讓他們無處可去甚至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再次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一方面是保護了未成年人個人隱私,因為目前《勞動法》等法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有權利了解求職者是否有前科等個人隱私性問題,若再加上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無疑是給了青少年另外一個法律屏障不如那個自己的個人隱私收到侵犯;另一方面青少年前科封存制度能讓青少年重新生活,相當于法律給了他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從心里上未成年犯也比較容易收到法律的感化,現實生活中的屏障也被掃清,青少年沒有理由不去好好生活,從而降低了青少年出現累犯的現象。
同時我們認為可以建立并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緩刑制度,青少年犯不需要被監禁在監獄中,長時間的與社會隔離,青少年正處于一個身心發展享受學校、社會教育的時期,倘若封閉性的進行教育,其實很大程度上讓刑滿釋放的青少年與社會脫節,無法跟上正常青少年發展的腳步。在法律規定青少年緩刑的可能性之上,我們可以參照國外經驗從擴大對未成年適用緩刑的條件以及改變未成年犯緩刑的考察內容和標準。對于未成年人緩刑的考察標準可以結合未成年本身的特點與自身需要進行規定,如積極參加學校學習和社會活動等。最后,完善行政機關的監督防控機制,健全行政機關的責任制度,加大行政機關不作為的違法成本。
3.2 發揮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監督防控作用
社會方面,首先要減少低俗、暴力等內容的傳播,其次社會方面要妥善管制和管理社會閑散人員和無業游民,以免他們對未成年造成影響,規避他們誘引未成年人犯罪的風險。家庭方面,父母一定要在家里樹立良好的形象,對未成年人的管教方面,要用合理的手段。學校方面,一方面,學校有關心學生的義務,除了學習之外老師應當更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對于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學校同時也應當配備心理咨詢室,為學生解決思想煩惱。另一方面,學校有續傳教育的義務,學校應當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對學生的法制觀念進行培養,拒絕流于形式的班會以及專家講壇之類的活動,真正把法治的思想貫徹到學生們的心中。
參考文獻
(1)張保平,徐永新.犯罪心理學[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4:40-41.
(2)劉邦惠主編.犯罪心理學[M].科學出版社,2004:49.
(3)高峰.論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預防[D].蘭州大學,2008.
(4)陳威儀,田一夫.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預防機制的構建,法制博覽,2014,8.
作者簡介
陳昊文(1996-),女,湖南長沙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