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龍江 壯林輝杰
(1.莼湖鎮中心小學,浙江 奉化 315506;2.臺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學齡期兒童核心穩定性鍛煉對兩側肢體動作協調能力發展的影響研究
王盛龍1江 壯2林輝杰2
(1.莼湖鎮中心小學,浙江 奉化 315506;2.臺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學齡期兒童核心穩定性鍛煉對動作協調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缺乏實證依據,影響了其此方面功效的可信度。通過實驗,認為受到和未受到核心穩定性鍛煉的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均有顯著增長,前者增長幅度明顯高于后者,這體現出此鍛煉方法對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發展效果明顯。此外,不同性別間此效果無顯著性差異,然而,不同年級段間有顯著性差異,該效果只展現在低年級段中。但是也不能排除,高年級段學生進行更合適核心穩定性鍛煉后,動作協調能力也會明顯提高的可能。
學齡期兒童;核心穩定性;動作協調能力
核心穩定性訓練是一種新型的體能訓練方法和理念,通過在各種失穩條件下鍛煉人體核心區域穩定性,提高機體“神經-肌肉”協調控制能力,從而到達提高日常生活動作、勞作與運動技能表現,發展平衡與協調能力,獲得健康背部以及良好身體姿態,預防運動損傷、促進傷病康復等目的。從學理上看,將核心穩定性訓練所具有的特殊功效,作用至兒童運動能力開發上,將會收效頗豐,特別是針對其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
首先,核心穩定性訓練與動作協調能力發展間存在緊密關聯,有研究顯示前者在“神經-肌肉”協調控制能力提高上功效顯著。其次,核心穩定性訓練巧用各種不穩定環境來訓練,這是其它訓練方法不可比擬的,也是當代兒童較為缺乏的鍛煉環境。再次,與具有運動專項屬性的兒童動作協調能力訓練方法相比,核心穩定性訓練側重機體功能性發展,避免運動專項競技屬性、訓練理念以及專項動作形式對兒童身體發展的負面影響,更加符合兒童群體發展的基礎性原側。然而,該體能訓練方法對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作用的實證依據缺乏,進而影響了其功效的可信度。
本研究試圖通過實驗,從實證視角揭示該體能訓練方法對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作用,以及不同性別、年級段群體間差異,旨在為學齡期兒童核心穩定性鍛煉此方面功效提供可靠依據,促進其應用。
1.1 樣本
本研究以小學二、五年級學生作為樣本,共96人。其中,每個年級各48人,男、女各24人。這些樣本的基本信息如下:小學二年級男生平均身高為129.6(±4.7)厘米,28.0(± 6.4)公斤;女生為128.3(±3.9)厘米,25.9(±5.0)公斤。小學五年級男生平均身高女生為147.6(±8.3)厘米,42.0(±8.5)公斤;女生為153.4(±8.4)厘米,45.2(±12.4)公斤。身體健康良好,無運動訓練經歷。
1.2 實驗法
本研究采用3×2的準實驗析因設計。在所確定的樣本中,以年級、性別分層后,再隨機均分成兩組,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這樣形成了6組樣本,包含了年級、性別、干預三因素,及其各自的兩個維度。實驗過程中,首先采用自行研發的兩側上肢動作協調能力自動化測試儀器,對所有樣本該能力進行前測。測試中,要求受試者以最快速度,采用雙手交替拉繩的方式,完成15米拉繩。儀器自動監測拉繩距離,并記錄拉繩耗時作為測試成績。隨后,在體育課程中,讓實驗組穿插5分鐘核心穩定性鍛煉,同一時間內讓對照組采用跳繩、慢跑等常用手段進行鍛煉,為期8周(依據D.Oliver等(2010)的研究)。如表1所示,低年級中核心穩定性鍛煉內容為站立平衡、前平板支撐、俯身兩頭起、腹部髖部提升,高年級中則為跪姿大腿后擺、側平板支撐、游泳、俯臥腳后跟敲打,練習、間歇、組織等全部活動控制在5分鐘以內。之后,對全部樣本的兩側上肢動作協調能力進行后測。最后,整理、儲存所有數據資料。

表1 學齡期兒童5分鐘核心穩定性鍛煉方法
1.3 數理統計
采用配對“t”檢驗方法,對樣本動作協調能力前、后測成績差異進行檢驗;采用單變量三因素方差分析,以動作協調能力前、后測變化幅度為變量,以年級、性別、干預為三因素,揭示不同性別、年級以及是否干預對動作協調能力發展的主效應與交互效應。在這三個因素存在交互作用時,采用簡單效應分析法,進一步分析各因素對動作協調能力發展的作用。全部統計均在SPSS軟件中完成,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5,非常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1。此外,常規的數據處理以及圖表制作均在excell軟件中完成。
2.1 干預前后測試成績的變化

圖1 干預組與對照組兩側肢體間動作協調能力測試成績變化比較圖
干預組動作協調能力測試成績,從11.16(±2.56)秒,提高至9.74(±1.70)秒(t=7.199,P=0.000);對照組測試成績,從11.33(±2.37)秒,提高至10.81(±2.23)秒(t=3.541,P=0.001)。圖1展現了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因素)測試成績增幅的差異,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如表2所示,兩者差異非常顯著(F=17.962,P=0.000)。可見,在小學生體育教學中,融入核心穩定性鍛煉,其兩側肢體間動作協調能力明顯提高;未融入核心穩定性鍛煉,其兩側肢體間動作協調能力也有所增加;然而,前者高于后者。這體現出,核心穩定性鍛煉對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發展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表2 年齡段、性別、干預三因素單變量方差分析顯著性一覽表
2.2 干預前后測試成績變化的性別差異

圖2 干預組與對照組兩側肢體間動作協調能力測試成績變化各性別間比較圖
在實驗期間,男童兩側肢體間動作協調能力測試成績,從11.08(±2.24)秒,提高至10.18(±2.01)秒(t=5.319,P= 0.000);女童測試成績,從11.41(±2.67)秒,提高至10.36(± 2.09)秒(t=5.183,P=0.000)。如表1所示,不同性別間(性別因素)測試成績增幅無顯著性差異(F=0.418,P=0.520)。
此外,干預組男童的測試成績,從10.90(±2.08)秒,提高至9.46(±1.28)秒(t=6.086,P=0.000);對照組男童的測試成績,前測(11.26±2.35秒)與后測(10.90±2.41秒)無顯著性差異(t=1.908,P=0.069)。干預組女童的測試成績,從11.41(± 2.99)秒,提高至10.01(±2.03)秒(t=4.359,P=0.000);對照組女童的測試成績,從11.40(±2.38)秒,提高至10.72(±2.15)秒(t=3.032,P=0.006)。圖2中展現了不同性別中干預組與對照組測試成績增幅的差異(性別與干預間交互作用)。
由此可見,各性別動作協調能力均有相似程度的發展,其中經受或未經受核心穩定性鍛煉的群體發展幅度也相近,這些體現出核心穩定性鍛煉對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促進作用無性別差異。
2.3 干預前后測試成績變化的年級差異

圖3 干預組與對照組兩側肢體間動作協調能力測試成績變化各年齡段間比較圖
在實驗期間,低年齡段兩側肢體間動作協調能力測試成績,從12.93(±1.97)秒,提高至11.37(±2.09)秒(t=7.080,P= 0.000);高年齡段測試成績,從9.56(±1.59)秒,提高至9.17(± 1.26)秒(t=4.701,P=0.000)。如表1所示,不同年齡段間(年齡段因素)測試成績增幅有顯著性差異(F=30.088,P=0.000)。
此外,低年齡段干預組的測試成績,從12.96(±1.94)秒,提高至10.69(±1.60)秒(t=8.107,P=0.000);低年齡段對照組的測試成績,從9.36(±1.71)秒,提高至8.78(±1.20)秒(t= 4.162,P=0.000)。高年齡段干預組的測試成績,從12.90(± 2.05)秒,提高至12.06(±2.33)秒(t=3.081,P=0.005);高年齡段對照組的測試成績,從9.76(±1.47)秒,提高至9.56(±1.21)秒(t=2.625,P=0.015)。圖2中展現了不同年齡段中干預組與對照組測試成績增幅的差異(年齡段與干預間交互作用),從表1中可見,此差異顯著(F=6.197,P=0.015)。
鑒于年齡段與干預間交互作用顯著,需對這兩因素的簡單效應進行分析。如表3所示,在剔除這兩因素相互影響后,低年齡段干預組與對照組增幅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然而,高年齡段干預組與對照組增幅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低年齡段動作協調能力發展明顯快于高年齡段,在低年齡段中經受心穩定性鍛煉的群體發展幅度遠高于未經受者,在高年齡段中兩者較接近,這些體現出核心穩定性鍛煉對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促進作用有年齡段差異。

表3 年齡段與干預間交互作用的簡單效應分析表(單位:秒)
學齡期兒童核心穩定性鍛煉被認為有助于增進其姿勢健康,提高機體“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增強運動技能的學習能力,預防運動損傷等。然而,此體能訓練方法功效缺乏實驗數據支撐,其可信度受到影響。因而,本研究探尋了核心穩定性鍛煉對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發展的實證依據。研究結果顯示,受到和未受到核心穩定性鍛煉的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均有顯著增長,前者增長幅度明顯高于后者,這體現出此鍛煉方法對學齡期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發展效果明顯;此外,不同性別間此效果無顯著性差異,然而,不同年級段間有顯著性差異,該效果只展現在低年級段中。
學齡期兒童核心穩定性鍛煉促進其動作協調能力發展的機理,可歸納為以下方面:1)神經控制能力加強。動作協調能力實質上是中樞神經系統對多個運動器官活動的優化安排,“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穩定性鍛煉強調人體姿態的控制,這使機體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得到鍛煉,從而使動作協調能力得以發展。2)核心區域功能加強。從表面上看,動作協調能力是一種使肢體環節間配合流暢的本領,這與人體核心區域功能強弱關系密切。當軀干穩定性好,抗干擾能力強,才能為兩側上肢間配合活動提供穩固的支點,才能高效的疏通上、下肢間協調配合活動。核心穩定性鍛煉主要針對機體核心區域的發展,能使動作協調能力得到提高。3)肌肉系統整體活動能力加強。在肌肉活動層面上,動作協調能力表現為使肌肉間協同工作的本領。核心穩定性鍛煉能強化深層肌群、穩定性肌群的功能,這些肌群一般不易鍛煉到,這使人體肌肉系統整體活動能力加強。那么,在針對各種任務的肌肉間配合活動中,這些肌肉的參與程度得到加強,從而使動作協調能力得到發展。
不同性別間學齡期兒童核心穩定性鍛煉此效果無顯著差異,然而,在不同年級段中,此效果只展現在低年級段學齡期兒童中。其原因可歸納為:1)神經系統發育的影響。動作協調能力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密切關聯。神經系統發育的早期,其可塑性較大,功能提高明顯,此時動作協調能力發展快。在學齡期兒童中,性別間神經系統發育程度區別不大,所以對動作協調能力發展無明顯影響。然而,高、低年級間神經系統發育程度有明顯區別,處于低年級時,其可塑性高,使核心穩定性鍛煉對動作協調能力發展影響大。2)各種動作協調能力發展敏感期的影響。各種動作協調能力發展敏感期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遵守首尾原則,兩側上肢動作協調能力在先,兩側下肢動作協調能力在后。本研究中只是對兩側上肢動作協調能力進行了測試,這有可能產生低年級段學生進行核心穩定性鍛煉時動作協調能力發展快。有可能,高年級學生進行核心穩定性鍛煉后,兩側下肢動作協調能力會有明顯提高。3)核心穩定性鍛煉負荷的影響。核心穩定性鍛煉負荷強度對動作協調能力發展作用明顯。高年級學生進行核心穩定性鍛煉后,動作協調能力發展不明顯,也有可能與鍛煉負荷較低有關。
從實驗數據顯示,學齡期兒童進行核心穩定性鍛煉對其動作協調能力發展有明顯促進作用,這種作用不存在性別間差異,然而存在年齡段間差異。在該年齡段中,較早進行核心穩定性鍛煉,越有助于發展動作協調能力。但是,也不能排除,通過負荷強度提高,或以兩側下肢動作協調能力為發展目標,高年級段學生進行核心穩定性鍛煉后,動作協調能力也會明顯提高。
[1] 韓春遠,王衛星,成波錦等.核心力量訓練的基本問題——核心區與核心穩定性[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2(2):117-120.
[2] IZZO R,GUARNIERI G,GUGLIELMI G,et al.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Part I:Spinal st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
[3] 趙佳.核心區力量及其訓練研究進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3):218-220.
[4] Gretchen D.Oliver,Heather R.Adams-Blair,Christopher P.Dougherty.Implementation of a Core Stability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Athletic Training& Sports Health Care,2010(6):261-266.
The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age Children Inter-limb Coordination Ability
WANG Shenglong,etal.
(Chunhu central primary school,Fenghua 315506,Zhejiang,China)
王盛龍(1972-),浙江奉化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生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