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賢良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0000)
從《峽江情歌》看民族聲樂的語言藝術
杜賢良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0000)
中國的民族聲樂是與中國的語言相結合的,尤其是在一些具有獨特地方方言的作品中,語言藝術的影響更是巨大的。在《峽江情歌》里有許多的襯詞需要演唱者注意,展現出了歌曲獨特的地方風韻。襯詞襯腔在民族歌曲的語言里,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往往體現這首歌曲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風格性。所以我們在分析民族聲樂歌曲特點的時候,不要忽略了其中的襯詞襯腔部分。
《峽江情歌》;民族聲樂;依字行腔
《峽江情歌》是一首土家人的愛情歌曲,歌曲引用湖北民歌《龍船調》中經典對唱句,“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作為開篇,讓人在腦海中浮現出嬌羞可愛的土家女子的形態。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味,是作者深入生活對峽江當地音樂深度提煉后創作出的優秀作品,歌詞使用許多土家族的方言,曲作者在處理時十分注意當地語言的發音,在旋律走向上采取“依字行腔”的原則,極富土家風味。
從古至今“字領腔行、腔隨字走”是我們歌唱的原則。在《峽江情歌》中以地方語言語言為基礎,行腔韻味為特點,生動形象的反映出民族聲樂的魅力。
在普通話中“推”是一聲,在《峽江情歌》中語言腔調都是巴東話,在巴東話中“推”則是二度級進,因此如例1中“推”就是從d-e的進行,“我”三聲變四聲,曲中使用三度下行。像這樣的“依字行腔”的處理,歌曲中還有很多,例2中“慢慢”也是體現了這一特點,歌詞和曲調渾然一體,地地道道的方言,體現出民族音樂的獨特韻味。
“字領腔行、腔隨字走”是我們歌唱的原則,歌唱是依字行腔,那么吐字就是依母音行腔。有了“字”才能談“腔”,無字之腔在歌唱中是沒有的。同樣,從歌曲的形成來看,是先有詞,后有曲,從吐字發音過程來看更是先有字后有聲”。
哭音、漱音、滑音、顫音等可以來豐富演唱的行腔。細膩流暢的行腔猶如歌曲的肌膚,“唱曲之妙,全在頓挫,必一唱而形神畢出,隔垣聽之。作者依照了依字行腔的原則,將歌曲中的畫面感用非常熱烈的描寫方式展現出來,土家族阿哥阿妹形象,以及土家家鄉的美景美食一下子在旋律中的展現出來。
通過《峽江情歌》我們了解到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應該根據歌曲的風格的不同,在演唱的咬字吐字中各有特色。同時注意依字行腔的原則。依字行腔,也是要依照母音行腔,即咬字吐字都要尊從母音的規律,然后把母音說清楚, 并且把每個母音連貫起來,讓吐字咬字聽上去非常圓潤飽滿。這就是依字行腔的重點。
咬字吐字的特點,就是在吐字的時候不僅如此,仍然注意行腔,即抑揚頓挫。喜怒哀樂均要在行腔中要體現出來。在控制中進行情緒的表現。不光氣息的控制,還要掌握強弱快慢節奏的控制。把這些音樂要素放在一個量化的標尺里面。所以抑揚頓挫是行腔的重要表現。
邏輯重音在歌唱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咬字吐字的具體要點:朗讀歌詞要準確,分析語氣韻味加深理解詞義;可進行不同調門的郎讀,體會發聲技能各部位的感覺,注意語音、聲母、韻母的變化和字音的準確;朗讀中體會歌詞的輕聲與重讀,按排語氣、找出邏輯重音,為歌唱奠定基礎。
例1:
例如圖6中的兩句字頭“火辣辣”和“香噴噴”最能表達歌曲中土家族人民的 美好生活,因此字頭應該重而清晰。那么,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原則:聲母的發音注意口腔各部位的靈活多動,而韻母的發音應注意咽腔部位的適度打開,做到咬字時既能將字頭字腹拆開。又能圓滑地連在一起。吐字一般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韻母的發音,韻母大部分都振動聲帶。字腹是一個最響亮的部分,是吐字時發揮音響共鳴作用、引長音腔的中心,也是歌聲富于色彩變化的基礎。聲樂的線條實際上是由各個韻母連貫而成的,唱好韻母對唱好歌曲起著重要作用。學習咬字吐字的具體要點:準確的朗誦歌詞,分析歌詞的韻味,加深對歌詞內涵的理解;可進行不同調門的郎讀,體會發聲技能各部位的感覺,注意語音、聲母、韻母的變化和字音的準確。
咬字吐字的特點,就是在吐字的時候有噴口的感覺。吐字在氣息上,感覺氣息要更沉一些。這樣咬字吐字才能在氣息上平穩進行。可以把沒有注意的細節放在氣息里去吐字。咬字,就是歸韻完了以后,要把字往前再推送一點。不要躲進口腔里,而是要感覺聲音像線條一樣往前拋出去。無論是民族聲樂還是美聲,都要按照科學的語言方法去完成,只是在風格上有所差別。
民族聲樂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將民族風格特點和歌唱技巧很自然的結合。音樂的強弱變化,節奏改變,速度進行等各種音樂要素的體現,使歌詞的思想感情更為豐富、更優美、更動聽、更有藝術感染力,使整首歌詞和樂曲的感情融為一體,協和統一。
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要把字融化在歌聲之中,即聲中無字。要在吐字清晰而不是以字害聲的基礎上,把字變成音樂化的有聲文字。
襯詞對歌曲風格的影響非常重要。中國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土家族有特有的襯詞之外,其他很多民族地區都有自己民族的特有襯詞。例如《東方紅》中的“呼兒嘿喲”是陜北地區特有的襯詞。再例如深受大家喜愛一首的歌曲《青藏高原》其中的“呀拉索”這就是藏族特有的襯詞。可見,襯詞具有地域屬性和民族特點。襯詞是民族聲樂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凸顯民族聲樂語言藝術的重要標志之一。將民族聲樂中的襯詞化作為一種優勢必將得到延續和發展。
[1]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宋承憲.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J616
A
杜賢良(1981—),男,漢,本科,四川鄰水縣人,助教,研究方向:聲樂,畢業于西華師范大學,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聲樂教師,曾獲(07年)重慶青年歌手大賽優秀獎,(13年)重慶青年歌手大賽三等獎,全國高師聲樂比賽優秀獎,(14年)第二屆中國唱法國際比賽金獎,(16年)川渝高師聲樂比賽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