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東廣
從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看后勤保障新特征
文/高東廣
眾所周知,海灣戰爭之后,當時從軍委總部到各大單位,從軍隊到地方,軍地大批學者紛紛以極大興趣進行了研究與探索。“信息化戰爭”這一概念,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在學術研討或學術文章中頻頻出現。時至今日,對于這一概念,仍處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事實上對于一個至少要經歷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逐漸成熟的戰爭形態,初始階段是很難準確描繪其全貌的。在西方有“信息時代戰爭”或者“基于信息的戰爭”的說法,較少用“信息化戰爭”這一軍事術語。當然,對于信息戰之類的名詞,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早已出現。
享譽中外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很早就判斷:“現階段和即將到來的21世紀的戰爭形式為核威懾下的信息化戰爭。” 對此,電子學家童自鵬對錢學森的論斷作了這樣的闡述:“以遠程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為威懾手段,以信息為基礎,以獲取信息優勢為先決條件的海、陸、空、天(空間)、信息一體化戰爭。”綜合國內外的普遍的共識,加之本人多年研究,我認為應當得出這樣的定義:
信息化戰爭:是指交戰雙方或多方(至少有一方),由信息化官兵在戰場上廣泛使用信息化武器裝備,運用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一體化的指揮手段,在多維空間實施的全新樣式的高技術戰爭。它是人類繼機械化戰爭形態之后的一種全新的戰爭形態,是信息時代在戰爭領域里的具體體現。
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不了解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就不能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就不能引導中國革命戰爭走上勝利的道路”。習主席要求全軍:深入研究現代戰爭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筆者認為,信息化戰爭是信息技術推動軍事變革的結果,其制勝機理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對后勤保障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傳統作戰主要強調精兵加利器,作戰效能主要依托單個平臺作戰效果的累加。信息時代,信息與信息技術使得作戰諸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單個武器平臺作戰效能的發揮,主要依賴整個作戰體系的支撐。即使武器平臺再先進,一旦脫離體系,就很難發揮效能。我們分析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南斯拉夫經濟并不落后,武器有國產的,也有原蘇聯、東歐等國的;伊拉克則在整個海灣國家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均較強。依靠石油換回來多國武器裝備是原蘇聯、英、美、法等國的,不能說落后。但由于沒有體系支撐,很多裝備成了瞎子聾子。而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擁有強大的信息網絡系統和預警系統的支持,能實時獲取精準信息,始終掌握主動權。美軍擊斃本?拉登行動,僅動用了4架直升機、二十幾名“海豹突擊隊”隊員深入巴基斯坦首都郊區,突擊隊單兵均能直接與空、海以及美軍基地進行聯系。奧巴馬等官員在白宮,通過大屏幕視頻觀察并指揮作戰全程。有著陸基、海基、天基強大作戰體系、預警體系、偵察體系支撐的小分隊一氣呵成,達成作戰目的。美國國防部出版的《美軍轉型“路線圖”》認為:“信息時代的軍事力量較少以平臺為中心,而更多以網絡為中心,能夠通過網絡,為各級司令部提供行動信息”。
顯然, 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是未來作戰的戰略制高點。這一變化,表現在作戰力量上,是從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聯合協同轉變,以諸軍兵種力量及其信息系統的整體功能凝聚戰爭力量,實現戰略企圖;表現在作戰空間上,是從平面二維、立體三維向全面多維轉變,呈現出大縱深、一體化的顯著特征;表現在作戰機理上,是從制海權、制空權向制信息權與綜合控制權轉變。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要求后勤保障必須實施體系保障。要求后勤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力在保障力生成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戰場需求和后勤保障的精確對接,使信息優勢迅速轉換為保障優勢,確保作戰時一有需求就能“瞬間”精確釋放能量。保障旅、應急保障兵站模塊化抽組和綜合集成建設等就是這個道理。
戰爭總是打上時代的烙印。大規模、超大集群作戰,往往給對手以心理上的極大震懾。二戰中,交戰雙方成十萬、上百萬兵力交戰的場面(二戰: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以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與反法西斯聯盟美、蘇、英、中為主,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卷入戰爭。作戰區域2200萬平方公里,戰爭中共死傷9000余萬人。僅德國1944年生產作戰飛機39870架,坦克20700輛,火炮87000門用于作戰;蘇聯則在1944年生產飛機40300架,坦克28983輛,火炮122500門,二戰期間蘇軍108000萬輛坦克參戰,其中70000門被德軍摧毀);解放戰爭期間,三大戰役敵我雙方數十萬兵力在戰場上較量(國民黨軍隊號稱800萬兵力),給人印象極為深刻。在信息時代,網絡化部隊分散配置和態勢感知共享的威力必將導致作戰的新變化,其結果將使得兵家們歷來想達成的作戰中實現“精兵破敵”、“以快制勝”、 “以快吃慢”目標更易實現。這是作戰制勝的重要機理之一。
據統計,美軍憑借強大的指揮控制系統,完成一個“發現—定位—瞄準—攻擊—評估”打擊鏈所需時間,海灣戰爭為100分鐘,到伊拉克戰爭縮短至30分鐘以內,幾乎是發現即被摧毀。正如拉姆斯菲爾德所言:“一支小型、裝備先進的地面部隊,配合強大的空中打擊和一流的情報,直插敵心臟”。“精準快速”解決問題。這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近期我國周邊一些熱點問題持續升溫,擦槍走火的幾率非常大。比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已處于高度危險期。未來軍事斗爭爆發的突然性,要求后勤突出抓好信息化保障裝備建設和數字化保障部隊建設,要突出加強后勤指揮信息網絡系統建設,加快三代后勤保障裝備的研發,尤其要加強應急保障力量“精準快速”能力建設,牢固確立“先到位、全程用、后收場”的保障理念。先行先戰,預先準備,靈活應變,快速行動。
以往殲敵與攻城掠地是主要追求目標。進入信息時代,作戰優勢一方,對作戰力量布勢形散神聚,通過“斬首”、“破體”行動震懾瓦解敵方抵抗意志的方法,快速達成戰爭目的。英法聯軍在對利比亞軍事行動中,首先摧毀或嚴重破壞了利比亞作戰指揮中心、交通樞紐等支撐戰爭體系的許多重要目標,使卡扎菲軍隊失去抵抗意志,最終連卡扎菲本人也被斬首。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國幅員遼闊,陸地上與15個國家接壤,海上與8個國家毗鄰,是世界上鄰國最多、陸地邊界最長的國家,各種利益矛盾錯綜復雜。海上方向斗爭極為尖銳。陸上方向也不太平,我國陸上海上引發重大軍事沖突和局部戰爭的爆發點增多,戰場地域多向而復雜。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美軍正在加緊構建一個由海基、空基、天基等平臺構成的多層作戰體系,在全維空間里,妄圖全面破擊我陸、海、空、天、電等領域作戰能力。對我構成重大威脅。我軍后勤要樹立“大戰場”觀念,改變過去平面線狀保障方式,向跨方向、跨領域、跨層次全域多維拓展,形成多方向、全縱深、立體化戰略遠程投送保障網絡。確保關鍵時候,聚力保障、聚力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