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祝嬌
(廣東省龍眼洞林場 廣東廣州 510520)
城郊公園林分景觀提質增效探討
——廣州市黃埔區森林公園低效林分改造
萬祝嬌
(廣東省龍眼洞林場 廣東廣州 510520)
本文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以及具體工程案例,主要針對案例中森林公園低效林分如何改造,從而提高森林質量,以供參考。
森林公園;低效林;改造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低碳、環保、生態、綠色這些關鍵詞在近些年不斷升溫,在“十二五”期間廣東省提出營造碳匯林1489.54萬畝,廣州市建立“生態林業、和諧林業”的戰略目標,改造低效林分區域,提高森林質量,實現森林生態系統升級優化,形成“結構優、健康好、景觀美、功能強、效益高”、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
1.1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
根據待綠化土地特點,合理確定綠化方式,優化樹種配置模式,提高綠化美化效果,喬、灌結合,突出特色。
1.2 堅持適地適樹、突顯景觀的原則
根據本地區的氣候與土壤條件,選擇適應性強、病蟲害少的鄉土闊葉樹種造林,適當選用少量經過長期引種馴化且表現好的外來樹種。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稟賦,以當地特色樹種、花(葉)色樹種為主題樹種,以鄉土闊葉樹種為基調樹種,營建森林景觀,展示地方景觀特色,堅持生態化、鄉土化,注重恢復和保護地帶性森林植被群落。
1.3 堅持依據現有、優化提升的原則
在現有綠化基礎上進行優化提升。注重與原有生態景觀相銜接,充分實現各種生態建設項目的整體效益。
1.4 堅持生態優先、多效益兼顧的原則
搭配種植景觀效果好的珍貴樹種,突出地方綠化特色,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造林樹種優先選擇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強的樹種,選擇穩定性好、抗逆性強、生態景觀效益好的優良鄉土樹種。本工程全部采用人工造林方式,選用生態景觀功能強和碳匯效果好的鄉土闊葉樹種,通過人工植苗方法進行造林,全面更替原有林地內(桉樹林、馬占相思、大葉相思)的植被,達到提高森林質量,直接提升森林生態景觀功能和碳匯量。
森林匯碳匯重點生態工程主要是通過造林和營林措施,對成熟桉樹林和疏殘林(殘次林)、低效純相思林等碳密度較低的林分進行建設,改善森林結構,增加林地碳密度,從而增加森林碳匯提升森林生態服務功能。與一般造林相比,在造林地選擇、造林樹種選擇營造林措施以及造林主伐時間等方面存在不同。為減少水土流失和碳泄漏,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原則上不允許煉山和全墾整地。成熟桉樹林用皆伐方式進行清除和低效純相思林用疏伐的方式清除部分老弱病殘的非目的樹種林木,為目的樹種營造更好的生長空間。采取環山水平帶清理方式,以種植帶寬2m和保留帶寬2m的要求,將桉樹全部砍伐、種植帶內保留鄉土喬木其它(如:相思樹、灌木、雜草)全部砍伐并清出種植帶外。清理的雜草帶狀堆漚,以增加土壤腐殖質,提高土壤肥力。加強對造林地原生散鄉土喬木和灌木的保護,打穴的位置剛好有喬木和灌木時,應將穴位置前移或后移。在山腳、山頂應保留一定的原生植被保護帶。
3.1 整地
采取環山水平帶清理方式,以種植帶寬3m和保留帶寬3m的要求,將桉樹、被預先選定的損傷及有病蟲害林木全部砍伐、保留種植帶內鄉土喬木和5cm以上胸徑灌木,其它植物全部砍伐并清出種植帶外。采用穴狀整地,穴規格為60cm×60cm×50cm,并且宜于造林前一年冬季完成,讓穴土有一段風化、熟化時間,有利于清除土壤中的病蟲害和提高土壤肥力。
3.2 造林密度
表2中的數據為樣品經過濾后的分析結果,過濾后固體質量約占樣品總質量的2%,由色譜分析和滴定分析結果來看,樣品預處理前直接進行色譜分析的數據和處理后的色譜分析數據極為接近,但手工滴定分析的數據卻存在明顯的差異。表3中為樣品經蒸餾處理后再進行分析的結果,數據顯示色譜分析結果同表2中過濾后及表1未處理樣品的色譜分析數據極為接近,手工滴定分析的結果同色譜分析的結果也非常接近,且對分析結果進行總量換算后雙乙烯酮的含量也較為接近。
根據培育目標、立地條件、樹種科學確定造林密度,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中的人工造林密度要求833株/hm2,株行距:6×2m。
3.3 樹種配置方式
Ⅰ區(Ⅰ-05-01)為春夏紅色景觀區:
采應用3個樹種,從山腳(下坡)向山腰(中坡)種5~10行的中國無憂樹、火焰木、臺灣欒樹采用大群落(即連續種相同樹種200~500株)與隨機混交相結合形式栽植。為使混交相對均勻和自然,每個樹種依坡面情況沿水平方向種植200~500株。
Ⅱ區(Ⅰ-05-02)為夏秋金色景觀區:
采應用4個樹種,從山腳(下坡)向山腰(中坡)種5~10行的火焰木、鐵刀木、格木、臘腸樹采用大群落(即連續種相同樹種200~500株)與隨機混交相結合形式栽植。為使混交相對均勻和自然,每個樹種依坡面情況沿水平方向種植200~500株。
Ⅲ區(Ⅰ-05-03)為秋冬紅葉景觀區:
采應用3個樹種,從山腳(下坡)向山腰(中坡)種5~10行的紅花荷、楓香、樂昌含笑采用大群落(即連續種相同樹種200~500株)與隨機混交相結合形式栽植。為使混交相對均勻和自然,每個樹種依坡面情況沿水平方向種植200~500株。
采應用4個樹種,從山腳(下坡)向山腰(中坡)種5~10行的荷木、美麗異木棉、大葉紫薇、小葉紫薇采用大群落(即連續種相同樹種100~500株)與隨機混交相結合形式栽植。為使混交相對均勻和自然,每個樹種依坡面情況沿水平方向種植100~500株。

圖1 2014年黃埔區森林公園林分改造工程施工圖
3.4 苗木要求
人工造林苗木選用一年生以上頂芽飽滿、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營養袋苗,要求選用苗高80~100cm、地徑0.8cm、7斤袋的一級營養袋苗,確保林地按照預期目標發展。所選苗木應具有生產經營許可證、植物檢疫證書,質量檢查合格和種生態景觀工程造林樹種優先選擇生態景觀功能強、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強的樹種,選擇穩定性好、抗逆性強、生態景觀效益好的優良鄉土樹種。源地標簽,禁止使用無證、來源不清、帶病蟲的不合格苗上山造林。
3.5 基肥
造林必須施放基肥,為減少造林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盡量施用有機肥。每穴施放基肥0.5kg復合肥。施肥時應注意與穴土充分混勻后放入穴內,防止肥料受雨水沖刷流失,造成碳泄漏和水體污染。對肥料種類、施肥數量、次數等具體情況進行記錄、并歸檔保存,以利于碳匯年度計量。
3.6 栽植
栽植時間應掌握在早春3~4月一、二場透雨后的陰雨天栽植。栽種之前對桉樹萌芽化學清除處理。栽植時,無紡布營養袋苗帶袋和土栽植。苗要扶正、根系要舒展,適當深栽,回土要細,回土后輕輕提苗,然后適當壓緊。造林成活率≥95%,若成活率低于95%時應及時補植苗木。
3.7 撫育管理
撫育是提高造林成效的關鍵,規劃三年進行5次撫育,種植當年8~9月進行清除桉樹萌條或化學清除處理,鏟草施肥1次(在樹冠邊開溝[規格長、寬、深:30cm×20cm×10cm]追施復合肥0.2kg/株);第二年、第三年(4月和 10月)鏟干凈樹穴周圍 1.5×1.5m范圍雜草及雜灌(含補苗),每年松土二次,深度以不影響根系生長為限和追肥(在樹冠邊開溝[規格長、寬、深:30cm×20cm×10cm]追施復合肥0.2kg/株)各一次,加強防治病蟲害。竣工驗收標準:合格(保存率≥90%、苗木生長健壯、平均苗高≥3.5m)同時,要落實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措施,維持林分的健康狀況和穩定性,減少碳排放。對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造林活動中或成林后發生的病蟲害,宜采用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本項目造林356畝,項目完成后將增加當地的森林地碳密度,根據《廣東省森林生態狀況監測報告(2002年)(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中的生態效益計算方法進行估算,20年后同化二氧化碳量為5803t,氧氣釋放量為4272t。除此之外不僅改善了原有生態環境,還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降塵、凈化空氣和減輕水災旱災的作用,最終提升森林生態綜合服務功能,形成穩定、高質、高效的生態系統和優美的山水自然生態景觀。
與此同時植被結構更加合理,森林群落的穩定性和水源涵養功能也得到顯著改善,逐步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多功能的森林生態體系。將進一步從生態上改善當地的投資軟環境,逐步樹立新農村發展的形象。同時,結合旅游核心區進行的景觀建設將形成綺麗的山水景觀,必將促進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騰飛,加快廣州市的綠化、美化及生態化,有利于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F592.7
A
1005-7897(2017)16-0135-02
2017-8-10
萬祝嬌(1966-),女,廣東始興人,林業助理工程師,畢業于廣州林業學校,林業專業,主要從事林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