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曄
摘 要:農業是支撐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部門,農業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勞動力?,F階段我國農村面臨的諸多問題給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轉型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不僅靠專業教育機構的培訓,更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途徑;政策保障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從事農業活動為固定職業的人。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要求具備以下特點:長期從事農耕、良好的身體素質、掌握農業生產技能、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敢于拼搏創新、有社會責任感、遵守法制、熱愛農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培養新型的職業農民。
一、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現狀
現階段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整體發展并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的需求,具體表現如下:一是農村現有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缺少技術型人才。我國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偏低,雖然國家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但是一些偏遠地區甚至達不到初中文化,文化水平低制約著農業的發展。二是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村老齡化趨勢明顯。因為從事農業辛苦、收入低、轄區內農業勞動力過剩、生活條件差、城鎮就業機會多等問題導致了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這不僅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難、土地資源無形中在浪費的問題,也使農村出現“空心村”、“老人村”的現象,影響了農業現代化進程[1]。三是農業教育培訓機制不完善,不能滿足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培訓內容老舊,培訓人員缺乏經驗、政府協調監管不到位等方面。四是農民得不到社會應有的尊重。中國作為農業大國,14億人口中農民占了三分之二,這樣的龐大群體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決策中參與率極低,必然也導致利益分配不平等。
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途徑
1.首先是壯大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首先要有人,壯大隊伍的途徑主要有三點:一是加強農村現有勞動力的管理,重點培養青壯年勞動力。二是鼓勵那些有回到農村意愿的城鎮打工的農村人口返鄉創業。在這一點上國家是大力支持的,各地也推出了相應的政策來鼓勵農民返鄉。例如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自2017年開始為鄭州戶籍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發放創業補貼。三是鼓勵大學生返鄉,引導大學生長期留在農村。大學生返鄉有兩個就業機會,一個是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另一個是招聘大學生返鄉擔任村官等基層崗位。鼓勵大學生回流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
2.重點是人才的培養,加強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
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5月開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是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是青壯年勞動力,需要在農耕實踐中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梢酝ㄟ^以下途徑培養高素質的農民[2]:途徑一由政府或民間組織辦理農民夜校。在不影響耕作的前提下為農民辦理免費學習的夜校,既要傳授耕作知識,又要讓農民了解到國家的政策方針,提高法律意識,維護自身利益。途徑二把職業教育機構的培訓內容擴大化,不僅僅傳授農業知識,還要向農民傳授加工、運輸、銷售、售后服務等多方面的與農業配套的專業知識,讓農民成為新型的職業人。途徑三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對農民進行遠程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素養。據調查顯示,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成果利用率非常低,遠遠比不上發達國家。途徑四是根據地方特色基層開展“一幫一、組幫組”等活動。以家庭為單位,自愿組成互助小組,讓農民利用互助學習的知識武裝自己,成為農業發展的新一代領頭人。
3.動員全社會熱愛農業、尊重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國家農業之棟梁,應該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平等權。國家要重視農民,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推動城鄉一體化,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并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率,同時社會要從醫療互助、文化共享等各方面給予農民更多的關懷、幫助,讓農民真實的感受到地位的提升。
三、國家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保障
1.把培養新興職業農民納入官員考核
要實現農業向現代化轉變,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素質。全國各地都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考核體系,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將培養新興職業農民與官員的工資、晉升、評級等掛鉤,讓地方政府官員轉變觀念,切實為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
2.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改革制度
自古至今,農民世代都與土地打交道。國土資源部近日全面啟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的督察工作充分顯示了國家對農村、農業、農民的重視。國家要確立農民對土地的權利,通過制定法律法規讓農民對土地有話語權、使用權、轉讓權。其中四川省成都的“四步走”經驗值得借鑒,以最大限度保護農民的權益,讓農民熱愛農業、熱愛農村。
3.完善農村的養老、醫療、教育等保障體系
讓新型職業農民留在農村、扎根農村,就要給農民提供社會保障。目前我國農民享有的社保待遇和城鎮居民享有的社保待遇差距極大,需要國家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來縮小城鄉差距、達到資源共享、讓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3]。例如加大農村的醫療建設,把城市的醫療資源引進農村,通過對村醫的醫療技術培訓,解決農民看小病跑遠路的問題。教育更是國家發展之根本,加大投入農村教育經費,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到農村教育中來,實現農村的孩子享有教育資源的平等權。
4.加強農業培訓體系的建設
國家要壯大農村教育培訓機構的隊伍,也要有效監管,通過立法等形式來完善教育培訓制度。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的《摩雷爾法案》就規定了教學課程以及培訓科目。我國在借鑒參考時結合農村的現狀,完善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讓農民學有所用。
四、結束語
農業乃國之根本,大力培養適合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國民經濟增長的發展趨勢。作為學校教育,特別職業教育,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上策應國家政策法令,體現時代趨勢,培養出適應社會要求和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讓全社會都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尊重農民,讓這支有干勁、有理想的新型職業農民留在農村、創造農村。
參考文獻:
[1]許浩.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路徑與舉措[J].中國遠程教育,2012(11):70-73.
[2]翟炎杰.培養現代職業農民:困境、制約因素和途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5(10):116-119.
[3]趙恒.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國際比較及經驗借鑒[J].繼續教育研究,2016(08):3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