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一春+劉芬
摘 要:幼兒園建構游戲是幼兒用各種結構元件如積木、插塑等材料進行結構造型。經常玩建構游戲的幼兒,能獲得大量有關數量、圖形以及空間的核心經驗,主要表現在積搭和接插各種作品的過程中,對審美規則的運用上,比如對稱、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體現,需要運用到許多數學經驗。可見,建構游戲是融思維、操作、藝術、創造力一體的活動,是幼兒階段不可缺少的一種體驗,幼兒園必須提供足夠的空間、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時間,保障幼兒建構游戲的開展。
關鍵詞:小班;建構游戲;建構水平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與生活、游戲之中。”結構游戲又稱建構游戲,我們大家都知道建構游戲是一直都是深受幼兒喜歡的一種建構類型,他給幼兒快樂、經驗、學識、思想、健康,是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美國心理學家加維認為:游戲應當是由內驅力所策動的一種快樂活動,他們都認為游戲是一種本能表現,是自發的、愉快的、自由的。那么我們開展的活動也是應該從玩中激發幼兒的建構欲望,循序漸進的提升幼兒的建構能力。
一、想方設法激起孩子的建構欲望
(一)參觀中、大班哥哥姐姐的建構作品
在吃完中飯散步的時候,去看看大班哥哥姐姐的建構作品,當孩子們看到展示在外面的作品,如用雪花積木搭的十二生肖,用聰明棒搭的摩天輪等等。孩子們看了贊嘆不已,用驚奇的口吻說:“哥哥姐姐,太棒了”!我馬上接上說:“寶貝們,你們也是行的,是不是呀”!孩子們說:“對,我們也一定能行”。
(二)觀看幼兒園舉行的建構比賽
幼兒園舉行中大班搭積木比賽,我們坐在那里看哥哥姐姐搭積木。孩子們目不轉睛的看著,心想:“哥哥姐姐好厲害啊,一會兒工夫就搭好了一件作品”。回到教室我告訴孩子們,只要你們認真學,你們也會很棒的。
(三)創設良好的建構環境
在班中創設建構區角,一方面,我們在墻上創設建構背景,讓幼兒知道區域的存在,另一方面,我們利用小屏風,在上面以照片的形式展示每月要搭建的與孩子們創造的內容,并定期進行更換,讓幼兒進一步領略建構材料的多變、神奇,激發幼兒動手建構的興趣。
二、關于建構材料的提供
小班幼兒的精細動作發展尚未形成,游戲習慣和常規還沒有很好的建立。為此,教師在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首先應考慮幼兒的生理、心理結構特點,提供適合小班幼兒的建構材料,以滿足各類幼兒對材料選擇的需要。
(一)投放材料有效性強
層次性:教師在選擇、投放建構材料時不是一層不變的,應跟隨幼兒活動的開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不斷地充實和更換材料,使材料不斷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在建構區里,教師提供的材料應考慮到幼兒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動材料細化,提供難度不一的材料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活動需要,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
目的性:材料投放時,我們在了解幼兒年齡、興趣特點的基礎上,對班級幼兒近期和遠程培養目標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以本班幼兒的階段游戲目標為主要依據,有針對性地選擇、配備、投放各種建構材料,使材料與游戲目標和幼兒發展的實際水平相匹配,力求使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
(二)豐富性
教師和幼兒共同選擇、收集的材料應是多樣性的,能切實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體現在材料種類和數量比較充足,能夠滿足幼兒自由選擇的需要,讓幼兒在建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進行挑選,以保證幼兒的建構活動有效進行。建構區中,投放了各種大小的紙箱、積木、紙磚、易拉罐、紙盒,紙桶、板材等材料。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材料拼搭出 “房子”、公主城堡等,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可塑性
選配一些具有可替代性和可發展性,能夠適應幼兒不斷提出新要求和新 挑戰的成品、半成品、廢舊物品等材料,使幼兒在建構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有所進步、有所提高。這些材料既能夠隨著幼兒操作探索過程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又能夠起到幫助幼兒經過不斷嘗試,逐漸積累各種經驗和能力,積極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靜態的材料能伴隨活動的開展而具有動態的功用。
三、關于提升幼兒建構能力的策略
分階段進行培養,用游戲的方式豐富多種方式的搭建經驗。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動作發展的特點,我們將小班幼兒結構游戲的能力分為壘高與順接、拼插鑲嵌、圍合立體聯接等三個階段,并用多媒體、情境創設、屏風圖片展示、家園配合、獎勵評優等多種方法提升孩子的建構水平。
(一)壘高與順接階段(游戲情境創設、多媒體展示)
我們提供了多種壘高材料,如紙杯、泡沫球、易拉罐、紙磚等多種壘高材料,他們對這些材料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一開始,他們喜歡把積塑一個一個疊高、推倒、再疊高……或按橫向、豎向連接來玩積塑接龍的游戲,但是每次游戲總是在重復著這個的動作與情境,沒有太多的新意與目的性,所以在后期的開展過程中,我們以PPT的形式為幼兒創設了相應的故事情境和游戲情境,引導幼兒搭建的方法,理解所建構的事物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在泡沫球的壘高過程中,我以一個故事的形式引出,引發興趣,隨之讓幼兒明確搭建的內容,教師示范搭建的方法,孩子們根據故事情境及圖片的參考來搭建出樓梯、高樓、流星球等,等熟練了,他們會在我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改編和創造,如冰糖葫蘆、轉盤等物品,這種有造型的壘高方式給幼兒無限的想象。同時孩子的學習欲望也越來越高了。
(二)拼插鑲嵌階段(示范搭建、家園配合、圖片支架)
這時孩子們的建構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他們可以來嘗試一些較精細的小手肌肉群動作,如摁、轉、扣等。因此,他們的結構技能也逐漸進步為拼插、鑲嵌,所以接下去我們主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雪花片來訓練幼兒拼插鑲嵌的技能,進一步激發幼兒建構的興趣,發展其空間感。在實施的過程中,每周我們都會有一個搭建的內容產生,內容的選擇從幼兒的生活中來,由簡單的平面物體的到稍復雜的立體物體、從由圖形展開來引發同類物體的多種搭建來進行。在園,我會利用餐后活動向孩子們介紹搭建內容,并且在操作流程圖的幫助下,示范搭建的方法,孩子們一看就非常明了了。但是,俗話說:“聽一聽我就忘記了,看一看,我就記住了,做一做,我就明白了。”可見視覺刺激對記憶的幫助。因此,活動后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方法操作流程拍成照片把它們貼到小屏風的上面呈現給大家,圖譜就像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在建構游戲是遇到困難時就可以及時地提醒和幫助,較快地掌握建構方法和技能。我們從最簡單的物體讓孩子開始搭,如梳子、鏡子、電視機,一開始個別孩子還不明確拼插的地方,所以馬上就會脫落,然后開始較長一段時間的平面圖形的模仿,到達稍復雜的立體圖形的時孩子這方面的搭建已有了一定的經驗與想法,所以在有新內容時,我也在前面內容的基礎上用“變形法”指導幼兒“變”出新的建構物,如搭建一個立體拎包,原本包的身體是 正方形的,可以指導孩子用前面的經驗搭建出圓形的、三角形的、長方形的包身,不但可以引發幼兒的興趣,發展創造力,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們知道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所以在學期初,我已把本學期的特色工作跟家長做了簡單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并以記錄的方式來告知孩子在每次搭建時出現在問題與解決的方法,從而更有效的培養幼兒的構建能力。
(三)圍合立體聯接階段(結合主題)
讓幼兒利用一些壘高材料及輔助材料進行組合的方式進行創造表現事物。首先,我們讓幼兒多觀察身邊較熟悉的立體結構事物,使之形成一定的印象及整體思維,然后根據圖示法來讓幼兒進行搭建,如讓幼兒搭建某某小區,小區的房屋、小池、各種綠化等等,每一次搭一個主題,他們都能和同伴一起合作搭建出來,不過,這個階段更多的是孩子們自行想象、自行搭建,這樣的積極性體現的更高、更明顯!
為了激起孩子的建構熱情,每月我們都會評選出班級的“小小建筑師”。班級掀起了建構熱潮,孩子愛上了建構,不管是家里還是幼兒園,孩子們都會主動的參與建構活動。
通過幼兒園小班階段幼兒的建構活動的有效組織,幼兒的建構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如,建構方法,能創造性的進行組合改變,在不同的主題情境里孩子們會有創意的建構。與同年齡階段其他幼兒相比,本班的幼兒建構能力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孩子們逐漸的愛上建構,主動建構,他們不再跟隨老師做這個,學那個,而更多的是幾個人圍在一起商量建構的方法,尋找材料,孩子們爭著將自己的設計和想法告訴大家,完成設想,體驗成功,他們熱情地邀請朋友們,老師們去參觀他們的作品,分享快樂。
看到孩子們建構,做老師的我們內心充滿了對孩子美好未來的憧憬。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廣大家長朋友的熱情支持,無論是建構材料的收集,還是在家配合指導建構技能的掌握,都得到了非常順暢的合作與交流。同時也離不開孩子們持之以恒的堅持性,才能取得成功。
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在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的前提下,小班幼兒結構游戲的能力發展,還將繼續向著更加寬闊、開放的結構游戲空間,更適宜的結構材料,更豐富的建構方法探索實踐,與孩子一起成長。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