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
摘 要:結構游戲深受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喜愛,在結構游戲中幼兒不僅獲得了豐富的結構經驗,提高了動手能力,還在協商、謙讓的游戲氛圍中學會了分享與協作,體驗成功與挫折。為了更好地發揮結構游戲在促進幼兒全方面發展的作用,本文筆者將結構游戲作為教學的特色,著重對結構游戲進行了一些實踐與研究,在結構活動室的空間布局、材料提供等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關鍵詞:幼兒;結構活動;空間布局;材料提供
為了滿足幼兒對于結構空間的需求,我們除了在班級中設立結構區外,還專門創設了小班、中大班專用結構活動室。理論上,結構活動室支撐著幼兒的結構游戲活動,起著教室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如何對結構活動室合理布局?投放哪些結構材料比較合適?投放多少量的結構材料才合適?投放結構材料的時機如何把握?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一、合理的空間布局,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
1.合理劃分空間區域
我們把結構活動分為6個空間不同大小的區域,即木質積木區、接插積木區、小型塑料積木區、作品展示區、輔助材料區、閱讀區。木質積木區、接插積木區是大多數幼兒喜歡的區域,且積木型體比較大,空間要大,一是滿足幼兒結構游戲的需要;二是便于幼兒搭建大型的結構作品;三是結構作品才不易會被碰撞破壞,影響游戲的情緒。小型塑料積木區空間相對要小,在區域內放置幾個圓桌,讓幼兒圍坐在一起邊商量討論、交流分享搭建的物品,又便于幼兒合作完成作品。作品展示區設立在最顯眼的地方,讓幼兒注意到同伴的作品,成為下次結構的范例。閱讀區最小,用布袋掛在輔助材料區的墻壁上。
2.建立必要的規則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在每個區域內增加一定的規則暗示,幫助幼兒自覺地建立規則。如中大班幼兒直接用數字表示該區域內游戲人數,小班幼兒放置該區域袖章,袖章佩戴完了,就表示該區域內人數已滿,這樣就避免出現人數扎堆現象。又如在每個區域內放置一定量的收納箱,每個箱體上張貼積木照片,讓幼兒一目了然就知道該整理箱內放置的積木。
3.設立輔助材料區
在中大班結構室的輔助材料區,我們放置剪刀、筆、不同大小的手工紙、各種瓶子、罐子等,根據中大班幼兒在結構游戲中出現的替代意識,鼓勵幼兒用結構材料和替代品相融合的方法進行搭建,同時又便于幼兒作品完成后,自己制作信息卡,然后把作品放置在展示區,體驗成功的快樂。小班結構室中,我們放置一些實物玩具,便于幼兒在結構游戲過程中融入角色游戲,既提高結構游戲興趣,又豐富角色游戲的情節。
4.設立必不可少的閱讀區
我們把材料袋掛在墻上,材料袋中有不同的圖片,包括代表性的建筑物圖片、建筑物的簡易圖紙、積木搭建的范例圖,也有幼兒自己設計的結構圖紙等,在材料袋外面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做好標記,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
二、適時適宜地投放材料,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材料是開展結構游戲的物質保證,我們根據幼兒與結構材料的互動情況,及時調整、豐富結構材料,以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1.材料提供要有序進行,把握時機
研究初期,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很多種類的結構材料。幼兒進入活動室后,剛開始看看這種材料,擺弄擺弄那種材料,聲音嘈雜,顯得過于興奮,游戲過程中頻頻更換材料,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游戲結束時什么也沒有建構成。
對此,我們進行反思:是不是材料種類越多越好?如何投放材料才合適?經過反復實踐,我們發現,當幼兒還沒有掌握如何使用一種材料時就投放過多的材料,反而影響了幼兒的結構行為,阻礙了結構能力的發展。因此,投放材料要適時適宜,并根據幼兒的需要,進行調整,為幼兒的成功搭建提供物質基礎。
2.材料提供要符合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
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提供足夠數量和種類的玩具,讓每個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發展多種能力。小班結構室提供體積較大、顏色鮮艷的材料,如色彩豐富的磚塊泡沫積木、塑料玩具等。由于小班幼兒的結構能力較弱,他們進入活動室,很快就進行壘高、平鋪。到了小班下學期,幼兒就對壘高、平鋪失去了興趣。于是,我們在結構材料中加入了一些與結構主體相關的玩具,如“小司機”的主題中,我們投放了一些小汽車,幼兒就鋪起了馬路,造起了停車場;在“動物園”的主題中,我們投放了動物小玩具,使幼兒的建構興趣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投入“我為小動物造家”的游戲中。中大班結構室中,我們提供了各種形狀、不同大小的木質積木,多種插塑積木,并將不同種類的材料按形狀進行分類,保證材料數量的充足。同時,我們還與幼兒共同收集各種廢舊材料,鼓勵幼兒在游戲中使用替代物,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對小班幼兒來說,結構材料的投放要一區多種材料。因為小班幼兒思維比較單一,他們大都喜歡在一個地方活動,不主動挪窩,更不會跑組活動,這樣放置后幼兒就會受材料提供的暗示,自然地選擇使用不同的結構材料進行游戲,同時也拓展了不同的結構技能。對中大班幼兒來說,同一類結構材料要根據功能,盡可能要分得細致,這樣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為創造性想象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結論
在開展結構游戲實踐研究的過程中,讓我們感觸頗深的是結構游戲對推動幼兒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開展結構游戲的目的不僅僅是結構技能的獲得,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在結構游戲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在游戲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陳麗云.小班區域活動低結構化的指導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2)
[2] 李會敏.真游戲、真冒險、真幸福——回歸兒童生活的游戲[J].課程教育研究.2015(28)
[3] 李帆.幼兒家庭常規和學習品質的關系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