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技術蓬勃發展,更衍生出全新的媒體,在此期間,高校校園文化亦面臨強烈的沖擊效應。如新媒體本身保留信息海量性、資源共享性、操作虛擬性和動態性等特征,使得許多學生沉湎當中,特別是在信息和知識溝交替式作用之后,使得學校道德教育功能出現日漸弱化的跡象。在此類背景下,筆者決定客觀論證新媒體技術對于當前高校校園文化構建工作的支持作用,和消極影響基礎上,結合實際探討日后合理化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校園文化;支持作用;消極影響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程,包括體制規范、物質文化體系搭建、交流藝術傳播等內容,可以理解為以師生統一的文化價值理念為基礎的精神文化創建活動。想要保證高校校園文化時刻擁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就必須預先釋放出一定程度的凝聚和創造力,唯獨確保將體制、物質和精神文化協調控制之后,才能維持好整個院校可靠的文化影響,進一步彰顯出其所擁有的綜合實力。而不可否認,新媒體技術的貫穿融入,的確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變得愈加高效,但是同時也引發許多不必要的問題,所以盡快理清這部分作用和影響問題,顯得十分必要。
一、新媒體技術對于高校校園文化構建活動的作用和影響
1.支持作用方面
第一,令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資源變得愈加豐富多元化。須知新媒體技術時刻保留資源更新速率快、內容多元化等優勢特征,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資源供應條件。與此同時,新媒體還具有操作開放、交互、便利快捷等特性,使得院校中的人員交往變得更加富有創造性之余,更加令高校學生的思維空間全面拓寬。歸結來講,新媒體技術掙脫了高校傳統校園文化的束縛,使得這部分校園文化內容變得更加新穎,對于傳統校園文化來講無疑極為有益的補充。
第二,拓展校園文化創建的載體。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軟件流行到高校校園之后,一時間令各類校園文化的傳播載體變得豐富起來,順勢帶動整個校園文化的影響力之余,更吸引更多的師生介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工程之中。另外,經過校園全方位推廣沿用新媒體技術之后,信息獲取路徑便隨之拓寬,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至此獲得極為可靠的支持服務媒介,令以往傳統校園文化的局限性得到合理彌補。
2.消極影響方面
首先,對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引導作用產生強烈的沖擊。眾所周知,新媒體技術攜帶了海量的信息內容,但是大部分都是良莠不齊的,其中難免會有許多不良思想內容侵入到校園之中,包括功利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垃圾信息,經常會對高校學生的價值理念造成影響,后期想要予以妥善性把控,更是難上加難。再就是新媒體衍生之后,使得大學文化建設的主導地位一再遭受削弱,相應地許多虛擬化的空間開始占據有形的陣地,大學文化傳統價值觀至此備受學生質疑。如若長期放置不管,只會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核心要素瀕臨挖掘危機,涉及傳統的大學文化引導功用也會就此被侵蝕掉。
其次,令校園文化中的人際關系變得愈加微弱。盡管說新媒體技術憑借其特殊的操作虛擬性令許多大學生找到志同道合的群體,并滿足了他們的心理歸屬要求,但是這類人際關系通常是十分脆弱且不穩定的,根本不能替代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形式。一旦說某些大學生對于這類技術產生過度的依賴感,就會逐漸地衍生出某種虛幻理念,長期地進行自我封閉,這可以說是目前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一旦說情況嚴重,甚至會直接誘發各式各樣的心理疾病,包括社交恐懼癥等。在此類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的人際關系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梳理或是斷裂跡象,這對于校園文化的合理化構建,明顯是極為不利的。
二、新媒體技術推廣沿用過程中進行高校校園文化科學合理性建設的策略
處于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創建工作,可謂是任重而道遠,畢竟高校無法回到以往空谷幽蘭的時代背景下,因此當前唯一可以做到,就是靈活地適應并滲透到整個社會大文化之中。在此期間,尤其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主體,務必保證及時革新個人理念,能夠直接面對、沿用新媒體技術,其間保證做到因勢利導和揚長避短。換句話說,就是在新媒體時代下想方設法進行校園文化載體全面性拓展,研究出創新和高效率的校園文化建設路徑基礎上,持續改善內部學生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媒介素養,進一步彼此合作在全新媒體時代下開創出優質化的校園文化形態,為今后文化育人等高端化發展目標貫徹,奠定基礎。
1.革新理念,創建符合時代標準的高校教師團隊
新媒體推廣應用之后,對于高校學生的意識理念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在組織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期間,相關工作人員務必要正視新媒體的挑戰,及時革新自身理念,秉承與新媒體時代規范要求相互貼合的文化思想。如今許多校園文化建設人員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都不盡理想,經常會出現重視和敏感程度,以及技術水平過低等狀況,如若長期放置不管,便難以保證實時性掌握高校學生思想動態、無法和大學生群體進行合理互動交流,更加難以追蹤校園文化建設中各類有用的信息內容。想要針對上述各類挑戰困境加以克制,就必須快速扭轉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被動局勢。作為教師要發揮好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保證快速轉變理念,即進行既有文化建設理念和措施系統化革新基礎上,全面緊握高校文化建設的主動權力。相比之下,院校宣傳部門、團委和網絡中心等人員還需持續強化對新媒體技術的認知,如定期組織專業化的培訓活動來深入性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規律和優勢,為后續校園文化教育引導功能的合理發揮,提供豐富性和合理性的指導依據。
歸結來講,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工作團隊,要保證以內部學生實際特征為基礎,進行更加開放、包容、親切性的互動交流,進一步構建起能夠迎合新媒體時代要求的校園文化體系。
2.科學和人性化地沿用新媒體技術,令校園文化的發展載體得以拓寬
處于新時期之下,高校可以選擇沿用各式各樣的新興媒介,進行自身文化創新改造。如利用大學生普遍應用的微博、微信等軟件創建校園文化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全新陣地,進一步賦予各類學生愈加自由、廣泛、新穎,且富有吸引力的校園文化傳播路徑,開創出影響、感染、滲透力超強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最終成功改善整個校園文化的創建實效。而作為高校工作人員要保證積極深入學生學習、生活之中進行調查,之后結合新媒體技術和學生特征,開發出思想、知識、人文、趣味性交互式融合的校園文化作品,爭取做到從學生中來并到學生中去,即在虛擬的陣地開辟出極為接地氣的校園文化路徑。如當前某些美術學院團委都注冊了自身專屬的微博和微信交流平臺,憑借其內容的趣味、生動、時效和特色性,引起眾多粉絲的長期熱烈關注之外,更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發揮出妥善的榜樣示范和文化育人效用。
另外,強化媒介素質教育力度,持續改善學生的綜合素養。所謂媒介素質,即在人面對不同類型媒介信息過程中表現出的理解、篩選、評價、創造性應用能力。在新媒體技術持續革新發展之后,自媒體時代悄然來臨,單位人員都可以自由地進行自身觀念傳播。而大學生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主力軍,務必要得到可靠和完善化的媒介素質教育,才能保證今后他們直面各類信息過程中可以自覺提升自身的鑒別意識和明辨技能。基于此,高校務必要進行專業化的監管隊伍創建,保證樹立起合理的新媒體技術監管體制之后,逐步強化對各類校園網絡信息的篩選和控制力度。如創建集合校園、教師、學生等人力資源的全面性媒體監管系統,尤其是學生的自管系統。注重挖掘出可以引導學生的意見領袖,爭取透過上下通力合作,令大學生可以及時秉承科學的媒體法制理念,保證他們今后自覺改善自身的媒介素質,并且竭盡全力維護和整頓校園的文化環境。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之下,憑借新媒體為載體的網絡文化開始對大學生心理造成深入性的影響。作為一名合格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人員,務必要保證積極地加以面對,保證盡快促成新媒體技術和傳統文化媒介的融合結果基礎上,創建出集合線上和線下教育功能的校園文化體系。與此同時,作為教師要保證和學生團結在一起,持續提升彼此的文化理論素養、文化應用能力,令大學校園文化和新媒體技術交互式融合之后,成功凸顯當前時代的主體旋律,并且憑借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改造學生的價值、世界和人生觀念。長此以往,為今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象塑造,培養提供更多可靠和專業化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薛波.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人民論壇,2012,31(26):155-159.
[2]張朱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01):120-136.
[3]孫文杰.論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的構建[J].學習與實踐,2013,14(01):88-97.
作者簡介:
劉玉潔,(1969.4—),女,天津市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政工師,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等問題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