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佳
摘 要:中國外宣資料翻譯通常采取直譯、意譯、音譯等異化手段對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移植,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或語言風格。筆者認為對文化負載詞采取異化翻譯處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原因如下:外宣翻譯的目的之一在于向域外國家傳播中國特色文化,需要保留自身的文化特征;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譯入語讀者對異域文化的接受水平也不斷提高,同時也希望學習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譯者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有助于保護保留文化特色,在國際交流中享有應有的主動權,提升國際地位。
關鍵詞:外宣翻譯;文化負載詞;異化翻譯
一、引言
外宣資料是一種對外信息的交流與傳播的載體與媒介,它主要包括旅游景點介紹、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資料宣傳等等,它是不同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平臺。對外宣傳是指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針對另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所開展的信息交流活動[1],它的目標是要取得最高程度的國際支持和合作。文化負載詞是指被譯語中富含本土文化特色的詞、詞組和習語,是特定的民族在歷史演變和文化積累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底蘊。對外宣傳翻譯旨在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接受中國。由此中國外宣翻譯譯者責任重大,不僅需要能在翻譯富有中國特色的文本資料時實現譯語讀者的可讀性,還需要能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同時保持其的文化獨特性。
二、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現狀
由于中西方的歷史和地域的差異,造成了英漢文化的巨大差異,英語和漢語在語法、表達習慣上都大相徑庭。近代中國,外宣資料中涌現了許多新詞,但是很難從英文中找到對應詞,造成文化空缺現象。鑒于這種情況,采用規劃的翻譯策略雖然能有助于信息的傳達,但是卻會對中國外宣翻譯造成一定的意義損失。中國外宣翻譯往往采用直譯、音譯等異化策略對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對接,創造出符合中國對外宣傳需要又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或語言風格。
直譯如將“君子協定”譯成gentlemen sagreement;將“一國兩制”譯為one country,two systems。直譯通俗的講就是在不改變原文內容的前提下,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盡可能地還原原文的詞句形式和修辭風格等等。音譯就是根據被譯語的讀音來對譯入語進行讀音模仿翻譯,是用一種語言相似或相同的發音來表述另一種語言的翻譯辦法。每一種語言都源于自身的語言文化環境中,具有本土特色。如中國的陰陽(yinyang)、太極(taichi)、麻將(Mah-jong),日本的榻榻米(tatami)和美國的爵士(jazz)等等。由于文化負載詞自身的獨一無二性,基本上都是采用音譯的辦法。許多的音譯文化負載詞被世界各民族所接受,成為世界性的詞匯。音譯看似缺乏主觀能動性,其實它擁有特有的語義涵蓋量[2]
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思考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這一座文化熔爐中有許多獨一無二的元素,英語中難以找到對應的描述相匹配,譯者也找不到合適的英語翻譯。這時就應適度地堅守本土文化的特性,不應過分遷就西方讀者。本人認為在處理外宣文本中的文化負載詞時,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是不二選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Hans Vermeer認為翻譯是一種人類的有目的的行為活動,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的原則和過程[3]。翻譯的目的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強調保留原語的原生態性,以文化傳真為目的;另一種是期望達到譯入語的可表達性,強調可讀性為主要目的,異化翻譯策略旨在盡量保存源語中地道的文化特色。因此如果譯者的目的是要向譯語讀者介紹具有本國特色的歷史、文化、政治等內容時,譯者就應在翻譯時盡量采用異化策略,保留原文的原生態特性。中國外宣資料英譯也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任務。
(2)譯語讀者的接受水平影響翻譯策略[4]。譯者需根據譯入語讀者的接受水平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歸化翻譯策略以目的語或讀者為中心,追求盡量貼近譯入語的表達,部分或全部地犧牲源語文化。而異化翻譯策略則以原語或原文作者為中心,在翻譯中盡可能地保留原文語言文化獨到之處。較之歸化策略,異化策略更多地是尊重原文作者或原文文化,較少考慮讀者對象。但是對外宣傳的讀者對象都是文化水平較高,擁有一定源語文化基礎的各界專業人士,他們往往都是對原文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希望領略原滋原味的文化風采。因此,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是完全符合需要且更適合的翻譯手段。
(3)文化負載詞異化處理彰顯大國話語權。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翻譯界出現了要求與西方文明平等對話的呼聲[5]。外宣資料是一個國家集中、典型的文化身份呈現,也是國與國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橋梁。外宣資料是傳播中國社會文化特有的載體,具有中國文化的典型特征,我們有權力在英語表達中體現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四、結語
外宣翻譯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符合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的需要和要求,有其客觀原因和思想基礎。當然在譯者翻譯時也應適當考慮中西方各方面的差異,以及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的情況。譯者在處理文化負載詞時把握一個合適的翻譯尺度,秉承交流溝通的要求,向譯文讀者傳播中國特色的文化。文化負載詞異化翻譯不僅需提高英譯外宣資料的可讀性,而且應該考慮兩種語言的差異,避免中英語言產生誤解。文化負載詞異化處理能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提高中國文化影響力和國際舞臺的話語權,使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郭可.當代對外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岳峰.略論音譯與中國傳統文化[J].福州大學學報,2000(1):54-57.
[4]Vermeer H. 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ng[M]. Heidelberg: Heidelberg University, 1978.
[5]鄧紅順.外宣資料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