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梅
摘 要:本文對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教學進行探索,提出針對中職生的學習現狀,在教學中采取改進教學手段、設置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方法,使教學達到中職院校專業教學標準的要求。
關鍵詞:汽車電工 電子技術 基礎教學
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是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基礎課程,理論性強,課時較少。對中職學生而言,在以往的學習經驗中,更多是失敗的體驗,進入職業學校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此傳統的理論教學,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筆者從改進教學手段、設置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方法幾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改進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電工電子技術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很難理解,可以借助一些器件設備來展示,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比如,分析橋式整流電路中二極管輪流導通,用常規的理論分析、畫波形圖,學生很難理解,但用發光二極管演示,在輸出端串聯一個發光二極管,從二極管的持續發光,學生可了解到輸出的是單向電壓,有了直觀的印象。這樣不僅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學好這門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精心設置教學情境,培養職業能力
建構主義提倡情境教學,這種教學要求學習要與現實情境相類似,學習內容要選擇真實性的任務,同時教學過程要與現實問題的解決相類似。教師在課堂上,將職業情境融入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全面素養。以檢測繼電器好壞為例:先給學生看視頻,視頻中駕駛員發現大燈不亮,來到4S店,師傅判斷有可能是繼電器的損壞,那么到底是不是繼電器損壞,只需拆下來檢測就可以了。怎樣檢測繼電器的好壞就是今天的學習任務。由于真實任務中學生了解到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任務本身又具有整體性和挑戰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課程中的不同項目和任務,對教學內容重新編排組合,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職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以形成鞏固的職業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是為達到教學目的而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切辦法的總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講究以做求學、以學定教、以行獲知。在課程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學效果。
1.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可分為四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步,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第二步,教師明確要完成的任務,學生知曉完成任務的目標;第三步,教師提供完成任務的相關方法,簡單任務,學生自主完成,較難任務,教師提示、指導,小組合作完成,很難的任務,教師重點講解幫學生完成;第四步,教師點評,學生自評互評。
通過任務實施的整個過程,教師了解到學生對內容的掌握情況,可以對所涉及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并有的放矢地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全面掌握理論知識。
2.翻轉課堂式教學
所謂“翻轉課堂”,即把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構建學生白天在課堂上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晚上回家學習新知識的新型教學模式。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現狀,翻轉課堂式教學非常有用。在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中,教師打造網絡平臺,將課程要掌握的內容做成項目,項目下分設若干任務,再將每個任務的知識講解和實訓示范拍成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小視頻,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訓步驟及注意事項,這樣在課堂上的學習會更有針對性,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的重復講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是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核心課,在課程的實訓課中,采取教、學、做合一的模式,通過完成任務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汽車常用電子元件的基礎知識和簡單直流電路的分析,并學會對常用元件性能的檢測,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操能力。多年來對這門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動手能力大大提高,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參與者,另一面學生分析問題和自覺探索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永芳.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湖南常德汽車機電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