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現在的工傷,除工亡工傷家屬通過群訪事件,得到依法依規計算的賠償費用外,其他的傷殘工傷基本上得不到依法計算的賠償費用,原因是工傷賠償程序繁瑣,工傷勞動者看重現實,認為多得不如現得。
工傷維權艱辛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主要是立法的問題。一般工傷維權需要打9個官司:3個勞動關系處理案、3個工傷關系決定案(如不復議則是2個)、3個工傷待遇賠償案,總共要經歷3至4年時間。既然立法如此,就不能指責用人單位濫用訴權。
例如,目前,筆者單位正在處理一個上訴的工傷案件,2013年下半年,當事人以某建筑公司為用工主體,正式提起了工傷認定申請。筆者單位受理后,因用工單位刻意隱瞞相關事實,拒絕提供真實的承包合同,導致當事人主動撤銷申請,到外地去申請另一個用工主體。在另一個被申請人的配合下,該建筑公司才拿出真實的承包合同。于是筆者單位啟動了新的工傷認定程序,2個月后做出認定。用工單位先復議,后訴訟,經一審后,又提起了上訴。該案開庭后至今尚未判決。從2013年到現在,該工傷案件還沒有進入工傷待遇賠償的仲裁和訴訟程序,一旦啟動,估計又得用一年多的時間。
筆者呼吁盡快改革工傷維權相關的救濟程序,具體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建議工傷維權程序借鑒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
立法機關應該整合《工傷保險條例》和地方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等法規、規章的相關規定,盡快制定《工傷保險法》,明確勞動者發生事故傷害后,首先向社保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由社保部門調查核實是否屬于工傷,并做出決定。勞動者不服工傷認定的,在收到認定書后的10天或15天內向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打破現行的復議60日和訴訟6個月的漫長期限,快捷進入司法程序,進行工傷法律維權。如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均服從且均申請由社保部門調解的,可以依法調解,調解后不得再申請仲裁或訴訟。如果有任何一方不申請調解或者不同意調解的,社保部門可參照公安機關處理道路交通事故程序的規定,不插手當事人的經濟糾紛調解,防止久調不決、拖延工傷勞動者法律維權時間。進入訴訟程序后,由法院直接對案件相關事實進行確認,其間委托勞動能力鑒定機構就勞動者傷殘進行鑒定,并就勞動者工傷賠償費一并做出司法判決。按照這個程序設定,工傷勞動者出院后,在2~4個月內,能得到《工傷認定決定書》;在4~6個月內,能得到勞動能力傷殘鑒定結論;在9~12個月內,能得到工傷賠款終審判決書;勞動者有望在1年左右得到工傷賠償款。
二、建議賦予司法機關直接認定工傷的權力
工傷認定屬于行政權范圍,還是司法權范圍?一般認為,工傷認定是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享有的職權,工傷認定是一種行政行為,即行政確認行為。但也有觀點認為,工傷認定劃歸司法權更為恰當。理由是:首先,工傷賠償糾紛本質上屬民事爭議。工傷認定是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構成要件進行的,是純粹的法律判斷問題,不是執行、管理行為,也不涉及專業技術。其次,工傷認定具有被動性。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工傷認定必須經用人單位、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申請。最后,工傷認定具有中立性。雖然在工傷認定中,社保部門可就有關事實進行調查核實,但工傷認定主要還是通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的證據進行審查判斷。因此,工傷認定的若干特征與司法權屬性相近,而與行政權一般特性相去較遠。除上述理由外,還在于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劃分目的在于制衡,如果行政權難以通過內部約束達成既定目的,那么就需要外部力量來制約和實現。
三、建議基層立法機關制定規范性文件,加強對勞動者就業及就業過程的動態監管
社區、村民居委會對轄區外流人員進行就業登記管理,要求在外就業人員必須及時電話告知其外出就業狀況,及時發函與外單位聯系確認外出人員就業信息。勞動監察、安全監管單位應當盡快制定制度,要求用人單位在勞動者進廠勞動的當天,必須通過電函、傳真等方式向當地勞動監察、安全監管單位上報企業用工信息,要求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在生產等重要場所安裝攝像頭,監控職工勞動過程,避免職工意外受傷后,不能被及時發現的被動局面。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