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摘 要 在二十一世紀,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建造者——青年大學生,正在逐步成長。當代大學生能否樹立新時代所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和民族的振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及當代人們的“中國夢”能否實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關鍵詞 大學生 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三觀的基本概念
所謂“三觀”指的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三個方面:
首先,世界觀是指當代大學生對世界的基本見解和基本概念各不相同,可以概括為唯心主義和唯物論兩個根本對峙的世界觀。
其次,人生觀是指當代大學生對自身人生目的及意義的理解和根本理解,簡單地說就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世界觀影響了人生觀,但是也受所處環境、社會和階層的部分影響。另一方面,在大學時代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人生觀,且身處不同的階層,也有不一樣的人生觀,但都會因世界觀受到影響。
最后,價值觀是指當代大學生在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影響下,在了解事物價值的基礎見解上,最重要的內容便是價值取向及排序。在日常生活中,高校輔導員便是在校大學生來往最多的教師,并且高校輔導員的個人素質、涵養、學問等都對在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成才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提升輔導員對在校大學生“三觀”的影響因素研究,就顯得極為緊急與首要。
2高校大學生三觀存在的問題
2.1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三觀”的混亂
近幾年,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達與互聯網的普遍應用,當代大學生使用網絡的次數日已漸增。一方面,網絡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很多的建議和方便,網絡既是學生獲取信息、交流和購物的平臺,也是大學生自己學習實力進步、增強自身健康及品德素質的重要路徑。然而,另一方面,互聯網充斥著黃色、賭博、有毒信息和網絡暴力,崇尚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觀念,甚至有些思想和價值觀相互矛盾和沖突。在大學期間,大學生會形成特殊的自身人生觀念。由于大學生自身對網絡的認識不到位和自身甄別力不足,在網絡面前難以做到趨利避害,這給當今的大學生帶來了頗多負面因素,導致現在的大學生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絮亂。
2.2改革開放轉型期間產生的不正之風對當代大學生“三觀”形成沖擊
從社會經濟地不斷增長、人們生活質量與環境逐漸改善,人們思想觀念也產生著巨大的變化,各種新景象層出不窮。但有的地區的發展也出現了巨大差異,收入分派的不合理,貧富差距擴大,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問題,這些現象和問題引起了人們的不滿情緒,自然也對當代大學生的“三觀”產生相反、質疑的作用。
3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性
高校輔導員不僅負責當代大學生的管理輔導工作,還負責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負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的重任。高校輔導員從屬在校黨政管理部門行列,且從屬專業高校輔導員行列,所以,高校輔導員的多種責任,決定了他們職位的重要性,他們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生活管理負有責任,同時又對當代大學生做思想上的教育工作。他們的工作目的只為服務學生,管理學生,為社會創辦的高等學校教學目標而服務。
在大學期間,在校大學生的習慣、生活方式都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離開父母、高中老師隨時隨地的照料,在外獨自成長。大學為在校學生的成長給予了相應的空間和優美環境,他們的性情也會進一步發生改變,他們自身的意識將會快速形成,但在校大學生的“三觀”還不夠成熟,在相當多的社會認同和社會壓力面前,他們在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容易動搖,堅守不了自己的信念。
4高校輔導員促進大學生三觀教育的對策探討
4.1全社會應建立健全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良性機制
首先,提升網絡管制,抵制丑惡現象。網絡中存在的不健康、不文雅、不道德的言語和動作必須處理,為在校大學生建立健康的網絡空間,處在一個積極樂觀、文明上網的網絡環境。
其次,在全社會形成科學的評價機制和考評體系。倡導多勞動、勞動致富的看法,建設勞動光榮的理念,使在校大學生人生真正意義的理解為自身負責任、負得起社會責任,并為社會付出,積極回報社會。
最后,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對各種不良言論和行為用法律法規的方式加以嚴懲,守住社會道德底線,形成和諧的社會環境,為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4.2學校應探索適合在校大學生特點的“三觀”教育的途徑
學校應對在校大學生的“三觀”起到指引的作用,通過培養高素質的師資團隊,保持積極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健康、教育道德建設。學校應搶先占領網絡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加大力度宣揚雷鋒精神和典型事跡,為在校大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理念和價值觀,從而逐步加強在校大學生的責任感。學校應積極探索適應在校大學生特點的科學考評體系和獎勵機制,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4.3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以大學蘊含的精神標準為導向,引導當代大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三觀”。以大學蘊含的精神理念、優秀品質、高尚道德、思維方式等因素改變在校大學生的“三觀”教育,促使在校大學生“三觀”的建立,以大學精神的凝聚力、滲透力、熏陶力、約束力等,增大在校大學生“三觀”的培養、傳承學校的精神、發揚學校的文化、擴大學校的領地等。
參考文獻
[1] 陳茂松,宋佳馨.淺析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對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05):58+70.
[2] 張勵仁.大學生“三觀”教育系統建構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6):18-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