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
薪酬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操作環(huán)節(jié)。無論哪種類型的企業(yè),每個月都會面臨工資核算的問題,那么HR應該如何準確高效地完成這項工作呢?況且,工資表的功能絕不僅僅是準確地發(fā)放員工工資這么簡單,在我所倡導的模型技術體系中,這是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數據處理環(huán)節(jié)。如果未能正確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后續(xù)的薪酬管理、績效管理、預算管理都將受到很大的制約。
工資核算一般包含以下步驟:(1)確認應發(fā)工資人員名單;(2)確認當期每個員工工資構成的各項標準(如:基本工資、崗位工資、技能工資、固定補貼等);(3)導入考勤結果并以此為依據導入考勤補、扣款(如加班費、各種請假扣款等);(4)導入當期浮動工資結果(如:績效考核獎金,計件、計時工資等);(5)導入當期臨時補、扣款(如行政獎罰、臨時性扣款、補貼等信息);(6)導入社保數據;(7)核算個稅;(8)計算應發(fā)工資。
除此之外,有些企業(yè)還有更為個性化的處理(比如存在保底工資處理、入離職員工核算工資的特殊時間規(guī)定等等),但大體都具備以上過程,下面我們按照普遍存在的情況,分別來介紹一下模型技術體系中倡導的基本方法,如果您的企業(yè)還有更多特殊要求,那么只需借鑒本文介紹的一些方法即可。
我們先看第1個問題:怎樣才是“確認當期應發(fā)工資人員名單”的合理方式。當期應發(fā)工資的員工基本上有三個類型:(1)正常在職的員工;(2)當期入職的員工;(3)當期離職的員工。無論你所在的企業(yè)是擁有管理軟件系統(tǒng),還是用EXCEL表格自行建立員工電子檔案,作為一個制作工資表的HR,你應該常態(tài)性地擁有并維護一個員工信息管理數據庫,這個數據庫至少應該由“員工個人信息”、“員工企業(yè)信息”、“員工異動信息”三部分構成,如下圖所示:

該部分數據維護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每一個員工具備唯一的企業(yè)編號(工號)。
2.新入職員工不重復使用之前已離職員工的工號。
3.離職員工信息不應被刪除,只需填寫離職時間信息。
4.員工異動必須填寫異動性質(大體包括轉正、調動、晉升、降職、參保等類型),必須注明異動時間。
5.以上信息必須及時更新,以確保隨時能判斷篩選出最新的員工信息。
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按以上的邏輯維護員工信息,不僅可以利用對應的EXCEL技術迅速得出當期應發(fā)工資人員名單,還能隨時還原出以往任何一個月份的員工清單,對我們做人員編制分析、人力成本分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我強烈建議人力資源部門能夠完全掌握這個數據的使用和控制權限,在一個企業(yè)內,員工的標準信息,比如姓名、部門、職級、職務等,它們的準確值、更新值都應該來自人力資源部門,這樣就不會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出現偏差,如姓名存在錯別字,部門變化更新不及時等等問題,一旦出現,HR在處理各個部門匯總的數據時就會遇到麻煩。
當獲得了準確的當期應發(fā)工資人員名單以及最新的固定薪酬數據以后,我們要做的就是工資表的合成工作,這個過程如下圖所示:

如果落實到EXCEL表的具體操作中,各種支持文件的數據就進入了具體的SHEET頁當中。
以上是整個工資表制作的整體思路和框架,接下來重點介紹一下這個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分清工資合成表和工資報表
很多HR在做工資表的時候,習慣拿上個月的工資表做基礎,新增人員就在對應部門區(qū)域內插入數據,離職人員就直接在表中刪除,計算完畢之后,仍然就地調整格式,以便于打印,總之始終在一個頁面內進行各項操作,然而這并不是一個合理的做法。我們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實際上在具體操作中我們有三種表:數據源表、過渡表和報表。數據源表就是手動錄入或從系統(tǒng)中導出的存放原始數據的表,比如考勤記錄、生產記錄等等;過渡表就是我們進行計算的表,包含了公式、函數或其他運算方法;而報表就是最終結果形成以后呈現給他人看的表。由此可知,工資合成表屬于過渡表,它的作用就是計算,而不是最終的報表,工資報表才是呈報的最終形式,它應該來自于工資合成表,而它才應該被美化和調整格式,在工資合成表中是不允許進行插入、刪除這些動作的。
充分理解工資表計算模板化的核心理念
在制作工資表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模板化的概念,所謂模板化,就是已經把各種數據之間的邏輯、引用、計算關系固化下來,當數據發(fā)生變化的時候,只需要把數據重新復制粘貼到對應位置,結果就會自動更新。比如工資合成表就是一個自動處理環(huán)節(jié):應發(fā)工資名單、固定薪酬數據都來自于員工信息管理表,浮動工資來自于對應的績效或獎金表單;引用考勤結果數據后各種補貼、扣款的計算自動完成;社保部分來自于社保結果表單;計算個稅的函數在合成表中已經固化。具備了這樣一個理念,我們就可以設計出一個很高效的工資表計算工具。當我們計算完畢之后,再把數據引用到工資報表中去,而工資報表是一個已經美化完畢的、符合打印格式的表格,數據自動導入后就可以非常方便地發(fā)布。從這個意義上說,工資合成表設計完成并經過計算驗證以后,它的準確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它是不應該被手動更改的。制作工資表的HR,把精力放在所有支持表單的審核上就可以了,這也就完成了模型技術所倡導的把計算交給電腦,把精力用于思考的高效工作模式。

工資表的設計問題
很多HR問我,工資表應該怎樣設計,應該設置哪些字段。如果你理解了我們在第一個問題中提到的“工資合成表”與“工資報表”之間的關系之后,這個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我們在計算工資的時候,也就是在工資合成表中應該是全字段的,要把與工資相關的所有字段都包含進去,比如部門歸屬、職級職務、基本薪酬、浮動薪酬、社保個稅等等,而且這些數據絕不可以合并,盡量讓他們遵循最小顆粒化原則,比如不要把工裝扣款與行政罰款加總后統(tǒng)計列支在“其他扣款”這個字段下,這種做法會嚴重影響今后的數據分析。在“工資合成表”中只要我們做到了全字段、最小顆粒化的原則,我們就可以在“工資報表”中根據上級或財務的需求合成報表。這個時候的匯總和簡化才是有必要的。
使用EXCEL制作工資表的技術問題
這可能是很多HR面臨的實際問題,原理搞清楚了,可是怎么實現呢?其實真正用到的函數無非是IF、VLOOKUP這些很基本的函數,只是在有的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構思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從員工信息表中篩選出當期應發(fā)員工名單的環(huán)節(jié),就使用到了判斷、輔助列與VLOOKUP函數的結合使用,除此之外,合成表從支持表單中抓取數據,都是使用VLOOKUP,個稅的計算公式在網上非常輕松就可以搜索到,而更為詳細的內容您可以從兩個渠道獲得:一是后續(xù)我會在EXCEL技術類文章中進行說明;二是關注《人力資源》雜志后續(xù)推出的線上課堂,我會逐一給大家演示。 責編/寇斌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