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婷
“手機內存空間又不足了,這才清理幾天,微信的內存又超過4G了,討厭的微信群。”你是否也有同樣的煩惱。
被好友拉入各種社交群,淘寶特賣、投資理財、微課學習……起初入群的時候,確實是抱著學習、積攢人脈的態度,可是后來發現,群里面時常有打嘴仗的、發圖片的、搶紅包的、講段子的,干正事兒的真不太多,直接退群還有可能傷了朋友的面子。
好像嫁給微信了
郭婧從事企業咨詢師已經快10年了,玩微信也快8年了。她的微信好友相當一部分是企業的HR、中層管理者。在朋友圈,郭婧可以了解各個企業的情況和動態,可她也覺得出現了視覺疲勞。
“好友微信朋友圈發的東西多,可和自己有關聯的很少。”她發現,在平常日子,好友發在微信朋友圈的內容大都是工作生活中的日常,“下場雪,雪景能發好幾天”、“黃金周,天天是美食美景”“月末,天天是加班”。
即便如此,經常有企業朋友申請加她好友,郭婧一般來者不拒。別人愿意加你為微信好友,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你的認可,說不準,也會給自己的業務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邊不停地加朋友為好友,一邊沉浸在各種“不痛不癢”的瑣碎信息中,郭婧也很糾結。
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的青年職工劉維也有相似的煩惱。平時工作繁忙,回家還要做飯、帶娃,但劉維還是要抽時間瀏覽微信朋友圈。在他看來,身在職場,微信朋友圈的互動交流必不可少。
“工作時間閑聊少,業余群里說說話,也是一種互相了解。”劉維說,平時公司里大家都在忙業務,談的都是公事,比較輕松的聊天并不多,同事之間缺乏互相了解。
孩子上學中的問題,工作生活中各種離奇的遭遇……諸如此類,往往在工作之余的微信朋友圈交流和分享比較充分。如今互聯網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不經常參與微信圈交流,就感覺被孤立了。
工作之余的微信交流更有利于同事間互相了解,對工作也有幫助。在微信的交流中,觀察了解一個人的待人處事方式、表達習慣,對工作中提高協作水平會有幫助。他作為項目小組的牽頭人,也經常用微信和小組成員探討問題,既節省時間,又能敞開說,效果還不錯。
不過,確實也耗費精力,感覺生活和工作無法切割。在劉維看來,最好的狀態是工作、生活互相分割,下班后“兩耳不聞工作事”,能徹底放松下來,但顯然辦不到,微信朋友圈加劇了兩者的融合。
“真像嫁給朋友圈了。”雪麗是一家媒體的主編,對于如今“無孔不入”的朋友圈,她坦言有點發怵。
“以前上班就是上班,辦公室一坐,就進入上班狀態,如今,可真是24小時在朋友圈工作。”互聯網時代媒體轉型壓力大,新聞競爭日趨激烈,搶時間成了日常狀態,為了上稿快,自去年來,雪麗所在的媒體普通稿件傳稿、審稿都在微信解決,這讓她有些吃不消。
“輪上值班,吃個晚飯都要看幾眼微信,怕耽擱時效性強的稿件審核。”吃飯盯稿、睡覺前還在審稿,在家人看來,自從用微信辦公以來,雪麗就像走火入魔了,整天盯著手機。老公和她開玩笑,“你好像嫁給微信了。”
沒辦法,吃了這碗飯,就得去適應。更可怕的是,用微信辦公,原本是為了更便捷更有效,可有時候,聽到手機響正要傳稿的時候,一個不相干的新聞跳進眼球,就開始刷屏,就在不知不覺間,半個小時過去了,回過神來才發現,正經工作還沒做完呢。
有選擇地屏蔽
面對微信朋友圈的滾滾信息流,一些人選擇屏蔽朋友圈信息,以此作為調適生活的一種方式。
“熬個夜,周末出去狂歡一下總覺得有人在盯著自己,讓領導看見了,難免會認為我不務正業。”從事幼兒培訓的小艾說,在工作中,不可能不加領導微信,自己也會經常交流請示工作,漸漸地交流就少了,甚至會將工作中的領導分組,以防發朋友圈信息讓領導看到。
“24小時都在領導眼皮下,像回到了學生時代,沒一點兒意思。”在小艾看來,身邊同事們將微信好友分組或直接屏蔽領導的做法也屬正常,畢竟都成年了,都得有私人空間。
交流的信息有相關性時,朋友圈就易于形成強關系。領導和下屬平日在課堂上經常能見到,圍繞工作有充分的信息交流,屬于強關系;正常情況下,八小時以外的生活同事之間交集不多,就會形成弱關系,互相屏蔽給雙方空間,雙方都能接受。
有選擇地屏蔽是理想的辦法。既然加了微信好友,直接拉黑太傷人,屏蔽既減少了圈里不想關注的信息,同時,若有事情可以隨時私聊,對一般的弱關系,這種距離最好。
雖然網絡讓信息傳播更加扁平化,但核心和專業信息的交流還是在不同層面進行,具有排他性。小艾逐漸意識到,微信朋友圈就是社交圈,是社會關系的窗口,社會上怎么樣,朋友圈還是怎么樣。
80后“時尚辣媽”陳立從事汽車銷售工作,這些年來,微信朋友圈里加了各種客戶,這方便了開展業務,也給她帶來了困惑。
陳立是周圍朋友公認的美女,已成家多年并有小孩,她性格開朗大方,喜歡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休閑、娛樂、享受美食的狀態,經常會引來眾多點贊。與此同時,也經常會被不熟悉的朋友問及是否單身,是否有對象,“會有人追著問,很尷尬!”她說。
如今,對于不太熟悉的申請加好友的人,她會慎之又慎,實名、印象較深的才會考慮加好友,其他的都置之不理。
“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間,沒有必要礙于情面變成‘廣告圈或者‘工作圈。”陳立說,如今自己經營微信朋友圈,有些會選擇直接拒絕,有些會在添加時限定權限,有些會在加上后選擇刪除或者屏蔽。對微信好友的選擇,還是要有點“潔癖”。
“逃離”無用信息
據騰訊公布的最新數據,微信月活躍用戶數已達8.46億,超過九成的微信用戶每天都會使用微信,半數用戶每天使用微信超過1小時;擁有200位以上好友的微信用戶占比最高,61.4%的用戶每次打開微信必刷“朋友圈”。與此同時,一種“微信焦慮癥”也開始悄悄蔓延:公眾號太多信息太密讓人感到喘不過氣,人家知道的事我不知道覺得沒面子,發朋友圈后沒留言感覺特鬧心,發出的語音信息總要再聽一遍,群聊的時候害怕做“話題終結者”,嫌吵屏蔽微信群又怕錯過搶紅包,一會兒不看微信就悵然若失……
如果將人腦比作一個信息處理的樞紐,每天紛紜雜蕪的信息紛至沓來,會導致人腦的“信息過載”甚至“信息中毒”,讓處理信息的樞紐發生紊亂。按照流行的社交理論,人類的人際寬度上限是150人,但現在許多人的微信好友要遠遠超過這個數,“人際過載”帶來的壓力,讓許多人疲憊不堪:一個沒有及時回復的消息,一個被疏忽了的點贊,一個關于某個新聞的非主流見解,一個在群里發布的不合群言論,都可能導致屏蔽拉黑甚至人際危機。
微信造就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但便利通暢的表達也帶來了圈層的撕裂和共識的稀薄。通常情況下,關于幾個問題的判斷就足以將朋友圈好友割裂為不同圈層,比如房價,比如霧霾。而因為不同的觀點一窩蜂似的擠上舞臺,個人強烈的表達欲望和“自以為是”被無限放大,要達成共識變得難上加難。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玩”起了微信,他們的生活因社交媒體而改變。有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新增的社交媒體用戶以40歲以上人群為主。20-29歲社交媒體用戶數量增長僅為1.9%,50-59歲用戶數量增長28.3%,而60歲以上用戶數量增長高達38.2%。中國社交媒體用戶的平均年齡由2015年的31.2歲上升至33.1歲。有的老人對信息的真偽沒有辨別的能力,常常被微信朋友圈中的虛假廣告所蒙騙,造成經濟損失是小,有的還給身體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
總體來看年輕人群對于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更為警覺。比如,90后對“社交媒體讓我空虛浮躁” “不能集中注意力”和“受到負面價值觀的影響”的提及比例都是各人群中最高的。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微信、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工具,本應是一個在工作之余放松精神、聯絡友情的休閑平臺,但如今隨著繁雜的工作、刷屏的垃圾讀物、各式各樣的廣告逐漸入侵,讓原本氣氛輕松的朋友圈也不再是凈土,人們不得不無奈選擇逃離來拒絕打擾。然而人是社會動物,終究不能與世隔絕,當生活和交際圈子同社交網絡融為一體時,不少人發覺,就連“逃離”也成為了一種奢求。其實,我們逃離的不應該是微信朋友圈,而是消耗你精力和時間的謠言圈、無用圈。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