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王海瑋
摘 要:大氣治理是一項繁雜的工程,與經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不當的大氣治理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惡劣的影響。基于平衡機制構建所需遵循的原則及現行體制機制框架下大氣污染狀況產生的歷史原因,探討經濟發展與大氣治理平衡機制的構建對策,以期實現經濟發展與大氣治理的動態協調,于動態平衡中尋求治理與發展的雙重機遇。
關鍵詞:經濟發展;大氣治理;平衡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9-0001-03
目前,學術界針對大氣污染的產生與治理達成了兩點共識:一是大氣污染產生的根源在于生產方式的粗放;二是大氣污染治理的根本途徑乃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在以上共識中,大氣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短期利益關系遭到了忽視。對于產業升級與清潔能源比重提升等工作而言,時間與資金投入不容忽視,它們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功之事。其實,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早在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已有提及,二十一年的轉型歷程與成績表明了轉型任務之艱巨。在這一時期,我國始終未能對粗放型、以投資與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予以擺脫,反而越發依賴于外延擴張帶來的經濟發展。大氣治理與經濟之間的矛盾是否真的無法解決?兩者之間相對協調的動態平衡機制能否成功構建?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大氣污染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理?這些都是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一、平衡機制構建所需遵循的原則
(一)短期尋求經濟發展與大氣治理的平衡點
資源的有限性使得經濟發展與大氣治理無法得到兼顧,一些資源若被用于發展經濟,則不能再用于治理大氣污染;而若用來對大氣污染進行治理,又無法用到經濟的發展之上,因而有短期求平衡這一說法的產生。短期對經濟發展與大氣治理平衡點的尋求需對資源予以合理的利用,進行良好的治理力度與側重點把握,切忌急功近利,如有特殊要求,可以對某一特定項目的治理任務予以暫停,通過在大氣治理正確軌道上的運行對整體利益進行追求。
(二)長期追求經濟發展
發展乃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要求經濟發展亦應成為大氣治理的核心。其實,大氣治理不應僅僅將對大氣污染的治理作為其唯一的目的,治理的目標應定位于以治理為契機,推動整個經濟實現增長,進而使人得到健康與全面的發展。
二、現行體制機制框架下大氣污染狀況產生的歷史原因
(一)在污染產生方面
第一,經濟發展方式仍帶有傳統體制機制特征。我國現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尚未擺脫傳統經濟體制的特征,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背離的特征仍有所保留,具有反生態的意味,致使我國非但沒有轉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此方式對環境資源的掠奪性與破壞性使用,以傳統發展觀為指導,對GDP的快速增長進行片面的追求,與生態學原理想脫離,為“三高一低”的發展方式提供了體制保障。
第二,產業能源消費結構嚴重受制。能源結構的不合理是大氣污染的主要成因,主要體現于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與能源利用率低兩個方面。對于一個地區而言,其大氣質量的優劣會與當地能源消費結構有密切的聯系,不同的能源使用率各不相同,在使用過后,排放出的污染物多少同樣有所不同,因而會對大氣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全部的能源中,燃燒排放污染物最多的煤炭有著較低的使用效率,對大氣產生了最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相對來說,石油與天然氣使用效率會高一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較少,但石油在燃燒過程中排放的細微顆粒物依舊不容忽視。雖然風能、太陽能與水能等清潔能源有著較強的轉化能力,不會對大氣造成嚴重的污染,但長期以來卻低于煤炭的使用量。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優勢極為明顯,占比維持于70%以上,石油占比約為9%,天然氣占比4%~5%,水電、核電與風電總量占比約10%。分析我國能源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所在,其一,煤炭較之其他能源有著明顯的儲量與開采優勢;其二,基于計劃經濟時期產業布局的影響,我國煤炭有著較為成熟的開采與利用技術,然而,石油與天然氣的開采與利用技術卻不盡如人意,因而形成了能源生產與消費均以煤炭為主的局面。
第三,第二產業結構低端。我國依舊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作為支柱型產業,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有著突出的貢獻,而其能源消費量也在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據了大約71%的高比例。目前,第二產業呈現出重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在工業總產出中,重工業產出比例約為70%,重制造業與采掘業所占比例最大。這部分產業有著明顯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等特征,對大氣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極大。加之我國能源開采、能源深加工等與能源相關的產業沒有足夠的技術水平,生產各環節欠缺技術支持,產品單一化現象嚴重,利用率不高,對我國大氣的進一步惡化產生了助推的作用。
(二)在污染治理方面
第一,治理存在外部性。大氣污染具有負外部性,這會進一步惡化大氣,相反,大氣治理有正外部性,但卻容易出現供給的不足,圖1為負外部性對大氣的惡化,圖2則為正外部性對大氣治理的不足。
由圖1可知,S為私人邊際成本曲線,S*為社會邊際成本曲線,D為邊際收益曲線。假設大氣屬于私人財產,當大氣遭到污染之時,市場主體需支付成本于受害者,因而會將產量維持于Q*,此點是邊際收益與邊際社會成本相等的均衡點。然而,假設條件是無法成立的,作為一種公共資源,環境無須進行成本的支付,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社會主體勢必會增加產出,直至邊際收益與私人邊際成本相等(Q點)。顯而易見,Q>Q*,當監督管理效率不高時,市場主體會濫用環境資源,進而使大氣污染現象更為嚴重。
由圖2可知,S為邊際成本曲線,D為私人邊際收益曲線,D*為社會收益曲線。假設市場中的主體須自行承擔治理成本,但不能獨自支配大氣治理的收益,亦即以大氣治理產品Q*進行MEB外部邊際收益的創造,并自行承擔P*的治理成本,其中涉及PP*這一外部邊際成本,對于該市場主體而言,這一行為無利可圖。理性人會追求私人邊際收益與私人邊際成本的相等,此時有Q
第二,政府治理力度不足。凱恩斯學派認為,“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在于當市場出現失靈現象之時,政府能夠制定合理的措施予以解決。具體到我國現有情況來看,政府對大氣治理存在一些不足:(1)難以達到理想狀態,基于利己動機的存在,為了在績效考核中凸顯更高的政績,官員始終將經濟的增長視作首要任務,加之政府利益密切聯系于污染企業利益,企業的污染程度越大,所需繳納的稅收便越高,為了推動GDP更進一步的增長,地方政府更傾向于對當地污染企業采取保護性措施,使得一些大氣治理政策難以得到有效落實;(2)大氣具有彌散性與流動性,一個地區在進行大氣治理時所支付的成本需由自己單方面承擔,但治理成果卻會由自己及相鄰地區共享,這必然會降低地方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積極性。
三、經濟發展與大氣治理平衡機制的構建
(一)改革現有經濟體制
發展與環境關系的正確處理以及大氣污染的徹底治理根源在于我國現行經濟體制的改革。國家今后的工作在于構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對低端經濟束縛予以擺脫。在經濟運行成本考核體系中,應納入空氣質量標準,將生態最優融入于經濟發展戰略中;對城市規劃與產業布局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慣性思維,加大綠色產業發展力度;加大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創新生產方式,對先進科技予以引進;倡導綠色GDP,在淡化GDP比重的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民生改善等的綜合評價。
(二)調整能源結構
從能源角度對大氣進行治理最重要也最實際的是對煤炭開采與加工技術水平予以提高,升級洗煤技術,提高煤炭轉化利用率,使其在轉化過程中的耗損降到最低。我國天然氣儲量豐富,以煤炭利用率的提高為基礎,應對天然氣的普及與利用進行推廣,使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絕對比例得到降低。此外,我國石油對進口有高度的依賴,應以“絲綢之路”的重建為契機,拓展石油進口渠道,加強與石油國家的貿易往來,對國外先進技術予以引進與吸收,解決國家能源利用的技術難題。同時,積極開發清潔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
(三)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優化是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能夠有效降低細微顆粒物等的排放。第一,關停與生態學原理不符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與低效率產業,減少產業運行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氣質量;第二,對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結構比例進行調整,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入力度,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第三,加強產業技術投入,改造傳統高耗能產業,促進清潔與新興產業發展;第四,加速產業轉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等低碳產業;第五,圍繞大氣治理構建特殊產業鏈,在產業鏈內部對上下游企業的大氣污染問題進行解決,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四)消除大氣污染外部性
第一,征收排污費。修正內容與實施條件,將排污收費制度在大氣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具體做法有:(1)提高排污費標準,使其超過企業治理成本,讓企業在對自身利益進行考慮之時選擇污染治理,或革新原有技術,減少排污行為;(2)加強污染企業管理,健全環保機構設置,保證任一污染企業都無法成為大氣治理的漏網之魚,利用先進手段防治污染,并于一定期限內關停污染嚴重與生產落后的企業;(3)合理分配排污使用權,針對各地區的不同情況有選擇性地分配并管理排污使用費,逐步治理,以對各地區大氣環境予以改善。
第二,排污權交易。各地政府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與法規相符的污染物排放權的建立,允許其像商品一樣進行買賣,以進一步地控制污染排放,實現大氣污染的預防與治理。
(五)發揮政府作用
近年來,我國各地踐行科學發展,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污染解決領導力度升高。但是,就現有治理情況看,環保部門的環境執政能力仍需增強,號召社會各界與公眾投身于環保事業中,使大氣治理與經濟發展得以協調。
第一,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由于大氣資源的公共性與外部性使得各地區市場經濟主體不會自發進行大氣治理,政府需要通過資金引導、政策引導以及宣傳引導等措施對大氣治理的市場主體進行培育,強化市場化行為,進而有效治理大氣污染。
第二,樹立執政威信。威信的樹立可使公眾認可政府工作,各地區環保部門應對自身執政能力予以展示。此外,對排放交易機制進行推廣,提高企業排污減排積極性,針對跨界污染,應在更高層面進行協調,構建與地區發展相適應的機制。
參考文獻:
[1] 王旭光.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探究[J].經濟視角,2013,(24):24-25.
[2] 陳開琦,楊紅梅.發展經濟與霧霾治理的平衡機制[J].社會科學研究,2015,(6):42-48.
[3] 劉毅.治污數據與感受不能兩張皮[J].環境經濟,2014,(3):6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