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朱志偉
摘要: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因心理原因導致的極端事件如殺人、自殺、校園暴力事件等已屢見不鮮,而當前國內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局限于預防和處理極端事件的層面。如何實現對全體學生的有效把握,實現心理健康的動態安全,是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構建的綜合評估系統,通過信息共享、動態追蹤、科學評價、有效預警的方式,實現對學生心理動態的全面把握,搭建學生心理健康的“防火墻”。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評估
中圖分類號:G444;G64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013-04
所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從廣義上,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及人格完整且協調,能適應社會與之保持同步①。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信息技術因素等交織疊加對大學生思想及心理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而由于高校學生工作人員日常事務日益繁瑣、學生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深度輔導”工作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等,導致學生極端心理問題往往不能被及時發現或有效處理。特別是現在入學的大學新生已經普遍是“95后”,他們思想更為開放,性格更為獨立,擁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對他們的教育引導面臨著新形勢和新問題。
目前,高等院校已經將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預防和干預機制列為一項重要工作,并制訂了一系列措施和制度來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但往往由于信息不對稱、工作部門缺乏有效聯動、學生情況動態追蹤不足等原因,造成有些學生問題沒有及時發現或對問題嚴重程度估計不足等,最終導致極端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在已有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下,應當建立與之相對應的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來對學生實現動態地、聯動地、有效地的追蹤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妥善處置。
一、建立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的原因分析
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是指通過信息共享、動態追蹤、科學評價、有效預警的方式,以問卷調查、心理測量、行為分析、心理咨詢為手段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實現對學生心理動態的全面把握,搭建學生心理健康的“防火墻”②。建立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
(一)學校層面
1.工作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從目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來看體制較為完備。一些高校已經初步形成了“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班主任、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聯絡員”涵蓋到每一個具體學生的三級或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系統。
層級的劃分、信息傳遞的有限性、人為因素等導致了信息不對稱情況的出現。一是專業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和學生干部由于自身能力水平的差異造成識別問題嚴重程度的不對等,造成有些重要問題沒有被識別或者信息共享③;二是心理咨詢中心與學院(系)輔導員之間溝通十分有限,往往出現問題才進行溝通,從而忽略了潛在的問題學生;三是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網絡社交讓學生陷入“心靈孤獨”,“宅”成為一部分學生回避自身社交障礙的首選,宿舍成員見面不說話,選擇在網上交流方式形成的“孤島效應”,造成有些問題學生很難被發現。
2.數據收集不充分、不系統
目前,高校收集學生心理健康的信息一般通過心理普查、問卷調查、心理咨詢、“深度輔導”、學生干部反饋等渠道獲取,但這些信息往往都是彼此孤立的,不完整、不系統、不規范,沒有充分的融合入在一起。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很難對個體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全面動態監測,造成對個體學生評價的不客觀。
3.學生心理健康篩查的片面化、靜態化、形式化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篩查普遍表現為“切片模式”,即一次徹底排查后,很長時間內沒有連續追蹤,有些高校甚至從入學到畢業只做一次全面篩查。心理篩查結果形成的僅是一個個“斷面”,沒有實現動態化。據筆者了解,有些高校篩查的手段依然停留在調查問卷的層面,隱私無法得到保障,這樣很容易出現學生代填、亂填等情況,篩查淪為形式主義,“問題學生”無法被有效篩查出來。
(二)個體層面
1.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比較突出
當前,95后大學生逐漸成為大學生主體,他們成長的環境已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家庭經濟條件、多元的價值觀、互聯網等新媒體深刻的影響著他們的成長,這也讓他們在行為、情感、思維、認知等心理方面特點明顯,同時心理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自我認知、生活適應、人際關系、情緒情感、生涯發展等方面。抗挫折能力較差,人際交往能力較弱,依賴心理強,自我意識強,性格脆弱,特立獨行都成為了標簽。尤其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95后大學生接收到的信息良莠不齊,多元價值觀對其產生極大沖擊,加之最近幾年就業形勢不樂觀等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2.極端心理問題的疊加性
學生心理問題逐漸向復合型、疊加性的方向發展。心理危機引發的極端事件,往往不是由單方面問題引起,而是由一個主因、多個誘因,多種因素同時影響才最終導致。如家庭、學業、就業、人際關系、情感等問題,多方面同時作用,最終由一個主要因素或偶發性因素引發極端事件。因此,在識別學生極端心理問題傾向時,也會面臨諸多障礙,容易出現不夠全面和系統的情況。
二、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建設的基本情況分析
(一)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應當遵循的原則
心理健康綜合評估包括心理咨詢,但也不僅限于心理咨詢。所以既要遵循心理咨詢的一般原則,也要注重容易導致評估失誤的其他因素,因此,對評估系統設置以下原則。
第一,客觀原則。評判主體要保證盡量客觀公正、不帶主觀色彩的記錄,同時,在記錄時要謹慎評判,綜合考量,不輕易下結論。
第二,全面原則。要保證信息來源渠道廣泛、多元和全面;對于所記錄的數據,要保證日后在需要提取數據時具有完整性和準確性;實現心理健康測試和心理評估管理等眾多功能的全面,實現評估系統的多功能一體化。
第三,拐點原則。拐點指數學上指改變曲線方向的點,在此我們參考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關于“拐點”的社會學觀點④,將其引申為不同預警級別的全面考量機制。即當某一學生的評估總分值超過一定閾值時,要重新梳理評判記錄,對該生進行個案分析,不能輕易認定該生就一定存在問題。否則就會出現“誤判”的情況。
第四,保密原則。心理咨詢工作本身應該遵守保密原則,評估主體和系統管理員應該在權限范圍內查詢,并按照規定使用,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否則會引發新問題的產生。
(二)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的評判主體
針對目前高校已有的“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班主任、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聯絡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在進行評估時至少包含三個評判主體: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輔導員或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設置不同權限的賬號,對同一學生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判,通過互聯網系統后臺實現信息及時共享。評判主體可以以院系為單位,成立評估組,負責對重要問題進行綜合商榷。
(三)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的功能結構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主要功能結構包括:(1)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管理;(2)心理健康評估記錄及管理;(3)心理問題在線咨詢與預約⑤。
本文著重介紹第二部分即心理健康評估記錄及管理功能。
心理健康評估記錄及管理功能建立在高校新生心理普查數據基礎之上,借鑒相關量表的篩查標準初步評估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后⑥,評判主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觀察、了解學生的問題并簡要描述,形成動態記錄。根據這些動態記錄,參照心理測驗進行校檢,同時參照一定標準(指標體系)對學生心理情況進行賦值。如果某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所得分數超過設定的閾值時,評估系統會自動向評判主體提出預警。評判主體根據連續形成的動態記錄,采取合理的干預手段,更有針對性的開展該生的疏導或防范工作,從而減少極端事件的發生⑦。
(四)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的評判來源
為做到全面客觀、真實有效,評判主體在對學生進行評估時應當注重綜合考量,因此,評價的來源和方式也應盡量照顧到學生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通過信息來源的不同渠道,可以劃分以下三個類別。
1.心理篩查的結果反饋。新生心理普查中通過科學的心理量表工具,可以篩查出具有心理危機風險的重點關注學生,為心理工作者提供參考,并為后續有針對性的開展一對一心理約談和心理咨詢工作提供依據。
2.評判主體通過與學生接觸直接得到的信息。一是心理咨詢,由心理咨詢中心教師針對學生所做的專業輔導。二是深度輔導,由輔導員針對每一名學生,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有目的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學業、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深層次輔導。三是座談會,借助座談會的形式來拓寬直接了解學生問題的渠道,如思想動態、學業指導、就業指導、少數民族學生、學生干部等分類別分群體座談會。通過學生在座談會上的精神面貌、言行舉止、發言情況等表現,發現問題。四是即時談話,包括與學生通電話、相遇臨時交流等,觀察精神面貌、言行舉止等發現問題。
3.評判主體側面了解到的信息,即通過他人傳達給評判主體的信息。一是任課教師評價。任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接觸更多,了解更全。評價主體要經常、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精神面貌、學習態度、違紀情況等。二是家長溝通。評判主體應當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順暢的溝通。注重了解學生成長經歷、性格特點、近期動態等問題。三是學生反映。即學生反映的其他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四是活動參與。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次數及頻率,以及學生在參加活動時的表現等,也能反映出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關注點。
(五)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的指標體系
為得到合理的評估結果,心理健康綜合評估要從多角度全面把握。國內關于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論述非常豐富全面。李殿錄認為,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為:環境變遷、學業期望、人際關系、自我認知、心理沖突、生活事件、家庭環境七個方面⑧。魏鵬程將其分為社會環境、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又包括家庭結構、家庭教育、家庭期望和父母心理⑨。李江霖將其歸納為四個方面,社會因素(社會競爭、信息矛盾),學校因素(生活、學習、情感),家庭因素(父母期望、家庭關系、教育方式)和自身因素(理想與現實、獨立與依賴)⑩。根據國內文獻以及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同時結合大量調查及訪談得到的結果,筆者將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劃分為以下十大指標體系。
1.性格因素。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11,其形成受到基因遺傳因素、成長發育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共同影響。因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性格因素在評估指標中應當長期考量、綜合評判、慎重結論,并且不輕易變動。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帕金森甚至將家庭比作是“制造人格的工廠”○12。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健康狀況、婚姻狀況、經濟條件、教育方式等等。
3.學業因素。學業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專業調劑,無法對非志愿專業產生興趣;二是學習成績較差,影響專業學習的發展;三是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業導致延期畢業或肄業;四是其他種種因素如惰性、學習方法等引起的學業不良。
4.就業因素。就業問題主要表現在功利、急躁、焦慮、受挫、消極、嫉妒等方面,在考研落榜生中的表現尤為明顯。就業問題的評判要從通過不同的評判方式綜合考量,做到全面細致。
5.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人際關系問題在宿舍和班級領域表現尤為明顯,主要表現在缺少知心朋友、與他人交往平淡、交際困難、社交恐懼癥等方面。對人際關系問題的評判,主要通過觀察和側面了解進行,做到客觀、準確。
6.情感因素。情感問題不僅包括愛情,還應當包括親情和友情。愛情方面主要表現在失戀、單相思、感情糾葛等;友情方面主要表現在誤解、背叛、失去等;親情方面主要表現在缺少交流、不關心等。
7.突發變故。突發變故一般指親人、朋友、同學、愛人等突然遭遇的、嚴重的意外事件。對遭遇突發事件的學生,要在長時期內持續關注,并且通過其情緒、言行等全面評判。
8.既往病史。既往病史不僅包括精神疾病,還包括身體曾經患過的重大疾病。對有過既往病史的學生,不僅要持續關注形成記錄,還要注意其是否合適參加某些文體活動,做到謹慎細微。
9.經濟因素。經濟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群體之間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一是學生的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學生的消費攀比行為。對經濟因素進行評判時,一是要注重變動性,包括家庭經濟條件的變動以及學生消費心理的變動;二是要主客觀相結合,及時評判不良消費心理行為。
10.社會因素。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包括民族、文化、社會支持、生活壓力性事件、社會階層、經濟收入水平、社會資本等○13。針對大學生而言,社會因素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時政熱點、恐怖襲擊、自然災難如地震等引發的心理焦慮;二是網絡媒體對于自殺等極端事件的不良報道引發的自殺模仿等行為。
(六)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的評判方法
評估系統采用計分制。但是,因為指標體系中各類因素的相互交織,評估系統也不能簡單的完全采用加分制。例如,同一事件對不同性格因素的影響有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應當采取權重制。例如針對不同性格,對某類事件的影響賦予不同的權重,從而使結果更為科學合理。
筆者試圖建立這樣一種評判模型:第一,前期的基礎模型構建。一方面,根據學生入學心理普查的結果,建立學生個體帶有性格特點的“易感—應激模型”○14;另一方面,建立“申報-保密”制度,在入學前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既往病史。第二,根據學生填報的“生活事件量表”○15,建立各項指標體系的權重。因學生成長變化,需要學生每學期初都填報生活事件量表。第三,設置不同預警級別并分別設定閾值。預警級別設置由高到低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一般(Ⅳ級)四個級別,并依次采用紅色、橙色、黃色、藍色來加以表示。各級別閾值的設置可以對各高校心理普查的數據結果進行調研得出,然后反復修正至趨于準確合理。第四,系統的計算方法可以參照“模糊評價”,在一定條件和程度上,各個因素之間形成“大數據”,并在后臺根據指標體系分配權重進行云計算,得出學生個體在一段時間內(可劃分為月份、季度、學期、年度)的得分。系統根據得分,自動將達到不同預警級別的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系統本身、APP、郵件系統等形式)及時提供給評判主體。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表現特征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以及評判主體之間的評判差異,學生所得總分超過某一閾值時未必就能說明其一定有心理問題。因此,要堅持拐點原則,對于達到預警線的學生,評估組要組織專門評判。當評估組認定某學生確實存在問題時,則需對其進行心理干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的規定,學校心理工作者的職責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因此,學生心理問題嚴重性的鑒別工作是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精神病專科醫生分工共同完成,而學生的心理疾病診斷與評估只能由精神病專科醫生在醫院門診作出。
學生工作輔導員和學生心理委員只是負責區分正常心理與一般心理問題的現象;學校心理中心的專職教師負責鑒別嚴重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狀態的區分;精神病專科醫院醫生則負責對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的癥狀加以鑒別;三方面的人員形成對心理問題鑒別的完整閉合系統。
三、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的不足
(一)指標體系賦值標準的不統一
在評判主體對學生問題進行賦值時,往往由于主觀差異或對事件認知水平的差異而造成對統一事件的評判不同。雖然評估堅持拐點原則保證其準確性,但這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評估組的工作量。因此,盡快建立與評估體系相對應的具體事件賦值參照標準,是評估系統建立之后的一項首要任務。
(二)閾值設立的合理性和準確性
因無任何經驗可以借鑒,閾值的設立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極易出現不準確、不合理的情況。因此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斷積累經驗,追蹤調查,通過實踐反復修正,使其逐漸趨于合理和準確。
(三)評判主體的保障機制
評估系統的建立絕非朝夕可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經費,保障設計主體和評判主體的精力和責任。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從人力、經費、制度上進一步加強,構建有效的的保障機制來進一步激發評判主體的效用和效率。
四、結論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的構建需要在現有探索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對國內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理論研究,針對不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特點,采取更加科學、全面的評估方法和評估體系。本文試圖建立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綜合評估系統,以新生心理篩查為基礎,以學生的外在表現探索其心理狀況為依據,側重于跟進和更新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心理發展變化的情況,將心理問題處置的節點前置到心理問題發現機制之后。由心理問題的發現者根據學生面臨心理問題的不同性質和程度,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如日常關注、針對性輔導、聯系家長、轉介心理中心、轉診專科醫院、休學退學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心理問題在發生的初期就能得到及時關注和有效解決。從而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心理危機干預的實效性、科學性和規范性。
[注釋]
①周紅.論高校心理危機預防體系的構建[J].江蘇高教,2013(1):138-139.
②王斐,袁莉敏.大學新生心理普查有效性研究[J].教育心理,2014(02):212-213.
③宋巖,方鵑,孫里寧.心理健康評估發展現狀與心理力量評估(MSA)系統研究[J].心理科學,2008(5):1195-1197.
④喻國明,蘇林森.中國媒介規制的發展、問題與未來方向[J].新聞與傳播學研究,2009(06):101-107.
⑤劉曉蕓,李雪松.在校大學生焦慮與抑郁狀況的調查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S1):171-173.
⑥彭曉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4):021-025.
⑦黃艷蘋,李玲.高校心理普查危機因子檢測系統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4):037-039.
⑧李殿錄.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04):166-167.
⑨魏鵬程.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J].科教文匯,2007(06):032-033.
⑩李江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0(08):124-125.
○11王令訓.論性格的全息心理特性[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02):111-114.
○12杜淑清.人格培養與理想教育[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213-215.
○13張建瓊,石武祥.社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進展[J].醫學與哲學,2012(08):029-030.
○14宮火良,李思雨.基于易感——應激模型的青少年自殺意念研究述評[J].心理研究,2012(01):58-61.
○15王宇中,馮麗云等.大中專學生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04):206-207.
[參考文獻]
[1]周紅.論高校心理危機預防體系的構建[J].江蘇高教,2013(1):138-139.
[2]王斐,袁莉敏.大學新生心理普查有效性研究[J].教育心理,2014(02):212-213.
[3]宋巖,方鵑,孫里寧.心理健康評估發展現狀與心理力量評估(MSA)系統研究[J].心理科學,2008(5):1195-1197.
[4]喻國明,蘇林森.中國媒介規制的發展、問題與未來方向[J].新聞與傳播學研究,2009(06):101-107.
[5]劉曉蕓,李雪松.在校大學生焦慮與抑郁狀況的調查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S1):171-173.
[6]彭曉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4):021-025.
[7]黃艷蘋,李玲.高校心理普查危機因子檢測系統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4):037-039.
[8]李殿錄.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04):166-167.
[9]魏鵬程.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J].科教文匯,2007(06):032-033.
[10]李江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0(08):124-125.
[11]王令訓.論性格的全息心理特性[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02):111-114.
[12]杜淑清.人格培養與理想教育[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213-215.
[13]張建瓊,石武祥.社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進展[J].醫學與哲學,2012(08):029-030.
[14]宮火良,李思雨.基于易感——應激模型的青少年自殺意念研究述評[J].心理研究,2012(01):58-61.
[15]王宇中,馮麗云等.大中專學生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04):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