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江
【摘要】一定的閱讀能力、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一切都要憑借課堂教學來培養,因此課堂教學應該成為語言積累的主渠道。我們只有立足閱讀教學,凸顯語用為主的語言訓練,讓學生學會積累、樂于積累、善于積累,才能實現語言文字的有效積累。
【關鍵詞】高年級閱讀教學;語用;語言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學生讀過一些書,也做過不少摘錄,但是表現在日常交流中,卻很少看見積累的痕跡。課堂上,當我們提出某個問題時,學生小手舉得高高的,可請他站起來回答時,簡單的一兩句話,既沒有深入的思考,更沒有獨特的體驗。學生寫作文時,也是愁眉苦臉,筆下無法“生輝”,寫出來的文章平淡無味,毫無生趣。這些現象在高年級學段更加明顯。這一切都表明,語言積累的貧乏制約著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俗話說“只有‘厚積,才能‘薄發”。語言積累需要大量閱讀,大量閱讀需要有一定閱讀能力、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一切都要憑借課堂教學來培養,因此課堂教學就成為語言積累和學生能力培養的主渠道。如何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積累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瑯瑯書聲引導積累
課程標準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發展語言的作用。”瑯瑯成韻的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在聲情并茂的吟詠誦讀中,不經意間體驗到文本遣詞造句的準確、貼切,學生自然而然地去主動積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朗讀能力,在動情和生情方面遠遠強于低、中學段的學生,我們可以通過語用為主的朗讀訓練引導語言積累。
如六年級上冊的《山中訪友》這篇文章,語言豐富生動,許多描述以極富變化的句式來表現,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比如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稱來寫。教學時,首先我們可以讓學生模擬當時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引發學生初步的情感體驗。接著我們根據對象的不同,引導學生對比讀、表演讀等,讓學生在和山泉的喃喃細語、溪流的低聲唱和、瀑布的擊玉敲金中發現作者描寫的不同側重點。最后我們根據文本句式的特點,引導學生用互換句式的方法讀,他們在讀中自然也就體會到了語言的規律。
高年級文本篇幅普遍較長,語用為主的朗讀訓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熟讀文本之后,有選擇、有目的地進行朗讀指導。比如《梅花魂》《再見了,親人》《狼牙山五壯士》等,我們可以選擇情感強烈的句子指導朗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落花生》《白楊》等,我們可以選擇含義深刻的句子指導朗讀。《慈母情深》《匆匆》《跨越百年的美麗》等,我們可以選擇描寫精彩的句子指導朗讀。
二、品詞析句強化積累
閱讀教學中,濃墨重彩地進行品詞析句的處理,不僅讓學生品嘗到了十足的語文味,而且讓他們語言積累扎根于文本之中更豐實。高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了推想詞句意思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語用為主的品詞析句強化語言積累。
如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話:“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們可以這樣處理,首先引導學生說說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讓學生從“家家戶戶”“任何”去感受鮮花盛開的場面;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去領略鮮花綻放的迷人景色;從“花的海洋”“應接不暇”去驚嘆繁花似海的奇麗。接著,我們讓學生比較“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異同之處,進而展示更多描寫花的詞語,讓學生通過替換的形式去感受用詞的準確和精練,他們的內在語言積累就在品詞析句的語用活動中得到了激活。
高年級的文本選材豐富,所以每篇文本品析點也各有不同,它們有的是課文內容的凝聚點,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發點,有的是表達方式的啟示點,因而對品詞析句的引導也有很多途徑,涵泳法、觀察法、設境法、遷移法……我們只要根據文本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在順應學生學習需求的情況下品詞析句,就能真正有利于學生內在語言的形成和積累。
三、創造性復述夯實積累
復述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和積累語言,同時通過內化,規范口頭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記憶、概括等多種能力。高年級學生在第二學段進行了依文復述和離文復述的初步訓練,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語用為主的創造性復述夯實語言積累。
如六年級下冊《千年夢圓在今朝》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寫了“神舟五號”的研制過程,文中寫出了以廠為家、帶病工作、華發早生等幾個感人的畫面,也給學生留出了創造性復述的空白。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復述原文畫面之后,進行補白的創造性復述:拄著拐杖堅持在一線的老科研人員,幾年不回家連孩子都認不出的父母,新婚第一天就奔赴實驗場地的新郎官……這個環節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于探索的精神,也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內化語言積累,有效提高表達能力的語用平臺。
高年級的學生對文本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除了補白式的創造性復述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和文本表達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續寫式、變序式等創造性復述,從而真正將積累的語言植入學生的語言表達中。
總之,我們只要立足閱讀教學,凸顯語用為主的訓練,學生就能學會積累、樂于積累、善于積累,最終實現語言文字的有效積累。
附 注
本文系焦作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課題“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學生語言積累的研究”(課題編號:jzjys2016016)的研究成果。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