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芬
【摘要】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隨著素質(zhì)教育教學觀念的推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不單單是分數(shù)的高低,而趨于更理性的判斷標準為學生的綜合學習和應用能力,而這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宗旨所在。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以下筆者將就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有效開展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素質(zhì)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途徑。語文是一門具有語言以及文化內(nèi)涵豐富性的學科,良好的語文教學能夠體現(xiàn)語文本身的學科魅力,并且還能對學生的精神文化思維世界產(chǎn)生良好的培養(yǎng)和引導價值。小學生恰逢心智素養(yǎng)塑造期,這個關鍵的成長階段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為人性化的要求,也就是說,語文教師要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對學生不僅僅是學習層面的教導,更重要的是還要實現(xiàn)學生精神品質(zhì)上的價值觀塑造。因此,課外閱讀作為書本學習的有機補充,就像學生身體成長所需的營養(yǎng)一樣,只有全面開展課外閱讀,達到語文學習上的“營養(yǎng)”均衡,才能實現(xiàn)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一、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為出發(fā)點開展閱讀
讓學生對閱讀感興趣,首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在閱讀時間上和閱讀內(nèi)容上教師盡可能讓學生自主進行,在一個自由寬松的閱讀氛圍中,每個學生真正成了閱讀課的主人。當然教師并不是對學生的閱讀放手不管,而是說讓“管束”成為引導或者和學生一起參與其中。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心理上對老師的認可源于情感上的認可和信任,而不是對老師的畏懼心理中產(chǎn)生的不情愿服從。被動接受產(chǎn)生的逆反心理,很容易將學生的閱讀情緒直接拉進谷底。
比如在閱讀教學中,對于學生喜歡的故事或者近期熱播的動畫片,教師可以通過班級讀書會的方式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閱讀。小學階段學生對故事會尤其感興趣,在讀書會中,教師就可以借此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對閱讀的感性認識,在教師故事化語言的引導下,學生感覺到原來書籍中有這么多豐富多彩的好玩故事,于是便會自然而然走進閱讀、體驗閱讀。
同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的閱讀空間,比如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材料(在可選擇的范圍內(nèi)),或者在設定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自由選擇讀書時間,但老師會有“考核”環(huán)節(jié)。在考核環(huán)節(jié)中,老師針對剛剛閱讀的材料問一些小問題,讓學生回答或者猜一猜后文會怎樣,從而為下一節(jié)的閱讀作好鋪墊。
二、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古語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講的便是讀書帶來的收獲和對讀者思維境界的積極影響。讀書的價值和影響不容置疑,但對于讀者來說,都不具有過目不忘的天賦,怎樣才能使“萬卷”被記住,并且轉化為思維上的“萬卷”呢?筆者認為,讀書過程中的習慣尤其重要。對于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來說,引導學生閱讀,鼓勵學生擴展閱讀面,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但獲取的信息卻很難轉化為內(nèi)在的文化修養(yǎng)知識。因此,教師要教導學生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方式和習慣。比如在學習新課后的當天課下,就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材料,這時學生對新知識還記憶猶新,再適當?shù)亻喿x相關聯(lián)的知識時,對剛剛學過的新知識起到了強化作用。
在學生閱讀習慣的教導培養(yǎng)上,筆者建議學生閱讀時養(yǎng)成摘錄、做記號或者寫心得體會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想達到有效閱讀的目的,對閱讀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標記或者摘錄是必要的學習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的記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記憶時間是當時的,并不能銘記于心,只有在閱讀后的時間里不斷重復加強記憶,才能達到大腦記憶的第三個層次,爛熟于心,能夠成為個人文化修養(yǎng)成長的有機“養(yǎng)料”。并且在閱讀中可以采用瀏覽和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式,對于有價值的信息精讀并且熟讀,反之則一掠而過即可,在這一點上,就需要教師教導學生學會對閱讀有價值信息的篩選和技巧上的訓練。
三、分享閱讀收獲,體會閱讀帶來的成就感
人生的價值在于分享,懂得分享的人,才能體會到生命樂趣。在閱讀中,每個學生獲取外界知識,在量上不斷積累,但真正達到質(zhì)上的飛躍,筆者認為則在于心智修養(yǎng)上的成長。在閱讀中感知到分享,并能夠踐行到行為中;在閱讀中學到愛,并能夠轉化到日常生活里。同樣,如果在閱讀中體會到美好,那么當真正能夠領悟到身邊生活的美好時,才是閱讀帶來的質(zhì)的飛躍。因此,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分享閱讀的收獲,在分享中重新感悟閱讀的樂趣,在分享中收獲他人分享的知識成果。
同時在分享中收獲閱讀的成就感,筆者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閱讀知識的平臺,比如會鼓勵學生將一段時間內(nèi)的閱讀素材知識獨立制成“手抄報”,每個學生的個性與知識量會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在手抄報中。有的學生會把自己摘錄的“秘密小花園”有“顏”有“值”地體現(xiàn)在手抄報中,還有的學生會將自己閱讀材料后的心得體會,配以插圖的方式展示出來……教師可以在每個學期,結合學校舉行的各類讀書活動,并根據(jù)本班學生的讀書情況,有主題性地舉辦手抄報活動,比如環(huán)保主題、傳統(tǒng)節(jié)日主題、詩歌主題等,在主題明確的引導中,學生的閱讀也有了比較具體的方向感。
四、結語
有的人說,閱讀能讓人靜思;也有的人說,閱讀會使人明智;還有的人覺得,閱讀是一種使人慎獨的力量。那么對于小學生語文學習來說,課外閱讀意味著什么?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塑造培養(yǎng),是一種精神層次的文化品位追求,小學生正處在心智發(fā)展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品德修養(yǎng)還未完全定性階段,通過課外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的心胸,并且通過閱讀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xiàn)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引導,正如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的“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編輯:龍賢東)endprint